阿德勒受伤,足球阿德勒妻子

tamoadmin 体育头条 2024-05-27 0
  1. 《沟通的艺术》| 罗纳德?B?阿德勒
  2. 妙警贼探 到底是谁杀了Kate?
  3. 《懦弱的人与懦弱的起源》上篇———阿德勒心理学
  4.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5. 婚姻中丈夫的责任
  6. 麦克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7. 学会课题分离,解决关系90%的烦恼

家庭对一个***生的影响人意义深远。家庭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先开始接触的一个小社会。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其实跟这个小社会密切相关,是都能够在这个小社会当中可以找到诱因。那么,家庭当中,父母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当中的长幼关系以及你在一个家庭当中的家庭成员结构以及父亲的性格,母亲的性格等等,这些家庭当中的一些要素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走出孤独》这本书当中阿德勒告诉我们说:“母亲是孩子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因为每一个母亲对孩子来说,都是第一个接触到的社会人,也是第一个感兴趣的人,所以母亲就像一座桥一样,连接着这个孩子和社会生活的一个桥梁。我想说,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子,那么作为母亲,就应该把做母亲的技巧传授给女孩。因为母亲在整个社会体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用。

阿德勒说,其实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区分,我们应该从本质上接受他们的不一样,他说男孩和女孩原本就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让大家对将来的社会职责和职业定位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这是符合主流文化的心理预期。母亲也应该在生活当中带有这个角色功能。也就是说女孩子要学会女孩子的技巧,男孩子要学会男孩子的技巧,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阿德勒受伤,足球阿德勒妻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阿德勒认为,有些地方存在性别歧视,这样必然会使那个地方的所有女孩都排斥母亲的角色,因为没有人他是喜欢屈于人下。如果一个地方,他总是重男轻女或者女性会受到一种歧视的话,那么这个地方的女人的地位就会降低。那么如果你是作为一个女性,或者女儿,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子的话,其实在这样的社会中长大,你会很不喜欢甚至很讨厌自己是一个女性,从而对人类整个社会的发展,其实也是非常不利的。

接下来说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阿德勒说,好的父亲应该是以自己的态度来处理人生的问题,看上去应该是和蔼可亲,能够得到全家人的喜爱。由此可见,父亲在家庭当中的地位应该是维护整个家庭的和谐氛围,因此,作为一个父亲,他可能更多的就是去真爱眼前在家庭中的所有的人。

接下来说说,合作式家庭的人,合作式家庭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那么怎样的家庭才是合作式的家庭呢?首先,男人要有男人的样,一家之主的男人想要建造一个合作式的家庭,那么首先他就是要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个好的男人他总是会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想方设法地让妻子感到快乐,并以此为快乐。

一个合作式的家庭是以整个家庭的快乐为目标,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断地去努力打造,去慢慢地达到。一个合作式的家庭对每个家庭成员来说都应该是要做到这一点。家庭当中越是能够把对方的快乐的事转为自己的快乐,那么,你就是拥有了合作式家庭的人,同时也是拥有了合作式思维的人。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永远都是合作式的样态!

《沟通的艺术》| 罗纳德?B?阿德勒

读完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薄薄的书给我很多启发。

岸见一郎受心理学家阿德勒影响很大,他也一直践行着阿德勒的思想。

全书围绕着幸福这一主题展开,但这一主题太难讲了。

关于幸福究竟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幸福不是成功,成功是结果,是量;而幸福是过程,是质。

幸福可以从意义、挫折、价值、人际关系和当下时刻等角度去诠释。

岸见一郎***用对话书信体,通过大量的案例阐述了他对幸福的理解。

1.赋予人生意义

阿德勒说过:“人生虽然有限,但漫长得足够你去好好地活。“

“人生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

读了这句话就会明白,阿德勒并不是说人生毫无意义,而是说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人的普遍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不是你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拥有“深爱的妻子儿女”。能够拥有这些是值得庆幸的,周围的人也许会很羡慕。

如果你不是从表示地位的工作中,而是从其他人不能胜任的工作中;不是从显示身份的家庭中,而是从与你所独钟的妻子儿女共同生活中获得喜悦的话,那么这就不是成功而是幸福。

幸福的人生不会空虚,它能给我们带来充实的意义。我们不是因为成就了什么而变得幸福,也不是因为失去了什么而变得不幸。

如果你明白你现在这样子就已经幸福了,那么你就不用害怕会失去这些,也无须通过买醉来消除你所说的恐惧和不安了。

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幸福。

幸福不是谁都可以仿效的。

幸福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概念,归根到底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不是其他哪个人的,而是自己独有的。

2.理解挫折背后的机遇

为了幸福,所谓的“挫折”是绝对必须的。

人只要活着,就会感到痛苦,也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像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必须有空气阻力一样。

鸟儿在真空中是飞不起来的。正因空气中有阻力,所以鸟儿的翅膀才有可能抓住气流,鸟儿才能飞向天空。

如此想来,或许任何挫折都可以成为获得幸福的机遇。

3.自己去诠释你的价值

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决定你的价值

生命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如果随波逐流,依靠别人去做决定,那么无论长多少岁也不能算得上成熟。

成熟是指:自己的课题自己做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自己的选择自己接受。

自己的价值,也要由自己来诠释。哪怕被指责、被否定、被世俗的规则抛弃。

阿德勒说过,“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能获得勇气”。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很多人对自己持否定态度,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微不足道。前来找我咨询的人几乎都这样认为。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自卑的人,是得不到幸福的。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认可自己,爱自己。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人生的道路上,不只是考试,还有更大的困难在等着你。

自己的课题也不是轻易就能够达到的。即便如此,当你通过努力最终完成的时候,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就像阻挡鸽子的空气不会妨碍其飞翔,相反会帮助鸽子飞翔那样,看上去只会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事情,相反也可以成为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力量

因此,希望大家无论如何都要具有直面自己课题的勇气,敢于自信的勇气。

4.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和别人的评价

阿德勒说:“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他甚至断言,除了人际关系的烦恼就没有其他烦恼了。

虽然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但仔细想想,道理说得没错。

要把评价与价值区分对待,自己的价值由自己决定,这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

能思考自己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这就是自己变得成熟的第三个条件。

也就是说,不可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之中。

5.活在当下

人如果可以做到今天就只为今天而活,那就幸福了。

但是,人往往一想到过去就会后悔,一想到未来就会不安。

岸见一郎认为两头都不必理会,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是很重要的。

这与“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是一致的。

这种想法有时候也会遭到反对。

如果说我们真的去做这项实践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那就是不能去设计人生的道路了。

现在不是今后人生的准备期,现在并不是彩排,现在就是你的真实人生。

就像大家一路走来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如果每一天你都把该做的事情做了,等到了考试的那一天,即便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顺利通过,但只要你为了今天这一天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了,很多事情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化。

我们不要因回忆过去而后悔,也不要因考虑将来而担忧。顺其自然、日子一天天过下去就行。

歌德说:“各种生活皆可以过,只要没有失去自我。只要自我还在,失去任何东西都不可惜。”

6.区分真正的幸福与虚***的幸福

能够像脱掉外套那样毫不在乎地把虚***的幸福扔掉,那他就是幸福的。

然而,真正的幸福是扔不掉的。

因为真正的幸福是跟我们融为一体的。

6.拿出“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从三木清的《人生论笔记》中引用:“我们的生活建立在期待之上。”

三木清,“有时候我们必须拿出勇气去做与人们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行动。”

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7.向外展示你的价值

怎样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呢?三木清是这样说的:

“要时常向外展现你的幸福,如开心、礼貌、热情、宽容,等等。”

人怀念过去都是在没有勇气改变现状的时候。“人不是因为幸福而笑的,是因笑而感到幸福。”

这是我从他书中得到的对我特别有启发的一些内容。

很多话语深深打动了我。

幸福或者是个副产品,它只是在我们追寻意义答案偶然得到的东西 。

幸福既然是个过程,是个人化的东西,别人就无法代替你去寻找。

但追求幸福是需要勇气的,需要不断审视自我、否定自我,冒着被拒绝、被鄙视的风险。

我觉得高自尊水平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更不易深陷别人评价中,更容易产生高的自我价值。

从这角度讲,我们当前的教育面临的问题巨大,我们的教育强势方(父母老师)不断去评价孩子,而且很多都是负面的。

孩子的低自尊意味着什么?

想想都觉得恐怖。

妙警贼探 到底是谁杀了Kate?

生活中你是否因为说话过于直白,而惹人讨厌过?是否因为说话过于委婉而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否因为不善于沟通,而错过好的时机?

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是一项既要有艺术又需要技术的能力。机缘巧合下读到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书里将实用的方法结合故事片段来解析,通俗易懂,让我受益匪浅。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由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教授合作。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许多教材。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读这本书的精华,本书从三个维度来诠释了沟通的艺术和技术。

第一个部分:看入人里,了解自我,从“我”的角度认清知觉和情绪管理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沟通是我们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一种相互的作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外在表现。会沟通的人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能用谦虚的态度与人相处。

即使观点不一致时也会保持礼貌,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不刻意攻击诋毁别人,因此沟通不仅是一项既要有艺术,又需要技术的能力。

在认清知觉和管理情绪的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之前,我们需要对自我概念有一个了解。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所持有的,稳定的直觉及情绪的一个状态。

知觉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兴趣不同的人知觉是不同的,它受获取信息,生理因素,文化差异,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因此调动知觉对我们处理各项事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直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想要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时,就需要知觉检核来帮助。

完整的知觉检核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做澄清

比如:你给老公打电话,老公敷衍回答你。(行为)

你的敷衍回答是因为工作上的事吗?(第一种诠释)

我最近是否有说什么话让你不满意了?(第二种诠释)

我能跟你好好谈一谈吗?(请求澄清)

除了知觉检核,我们还要从对方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即同理心。同理心是你用对方的观点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人的处境,进而感同身受。

枕头法分别从我对你错、你对我错、双方都错,双方都对、这个议题不重要、四个立场都有道理等五个立场来了解认知的复杂度。

这个方法既可以增强同理心,又可以增强认知复杂度,从而使你更好的认清自己的知觉。

情绪管理对沟通的影响,每个人的体会都应该是不一样的。

良好的情绪不仅能有效沟通而且能解决问题,营造和谐的氛围;不良的情绪不仅对理性沟通产生无可弥补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破解的局面。

身边的同事因为用完打印机卡纸没有跟另外一个人交代,原本一件小事,大家坐下来好好沟通一下就解决了。

结果带着不良情绪沟通,场面发展成相互大声指责,摔手机发火,结果不但问题没有解决,也使得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僵。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呢?有四个步骤。

1、监控你的情绪反应 ?

当你感到发抖,心跳加速,燥热,跺脚异常安静时,这些都是不良情绪的反应。

2、注意情绪的激发***?

当你发现这些反应的时候,需要弄清楚是什么***引发你的反应,根源在哪里。比如说,去面试一家大公司,发现自己的学历,跟公司要求不符,因而感到紧张、害怕。

3、记录你的自我内言?

分析***和你自己感觉之间的联系,把你的思考写下来,看看他们的存在是否真的有意义。因为学历低,而觉得面试官看不上自己,进而觉得很沮丧、紧张。

4、重新评估非理性信念

首先,判定你所记录的每一个信念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次,解释这个信念为什么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最后,***如这个信念是非理性的,你应该写下一个较为理性的替代思考。

我虽然学历低,但是专业技能方面也有很多的实战经验,所有可以不需要太过紧张的。

沟通中对自我认识很重要,上述列出的方法能帮助我们从容应对,使得沟通更加顺畅。

第一部分从我的角度了解到内心知觉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第二部分。

第二个部分,看出人外,了解对方,从“你”的角度,换位思考,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知己必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沟通更是如此,不仅要了解自我,而且需要了解对方。

当你想要准确了解对方的意图,通过沟通来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倾听不只是听见,听是声波传到耳膜引起震动后听觉神经传输到大脑的过程。倾听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信息的区分、加工、分析,然后整理出有效信息,一般由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五个要素组成。

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沟通时,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朋友说话时,自己在玩手机或者敷衍回复;第二、朋友说话时,自己感兴趣会滔滔不绝,甚至打断朋友的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三、朋友说话时,回应都是我都懂,我明白,我知道;四、朋友说话时,只听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等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有效倾听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刻意练习。

第一、少说话

人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把话题变成自己的想法,少说话可以适当的澄清你的理解,并将自己理解到的新的信息反馈给对方。

第二、摆脱注意力分散

引起注意力分散的,一方面来源于外在环境,比如说电视节目等等,另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比如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当中,应尽一切可能去消除这些让你分心的内在和外在干扰。

第三、不要过早评断

过早下结论,可能会误解对方,使得交换观点的谈话变成了唇枪舌战,同时也有可能错失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先倾听,真正理解对方的用意后再评论。

第四、寻找重点

寻找重点,需要各种应变技巧来澄清对方的意思,当对方表述过于混乱时,我们可以利用提问来引出事实,帮助对方理清思路,表述清晰。

坚持在沟通中,主动去练习使用这四个方法,相信你能更好的了解对方,完成有效地沟通。

到这里第二部分结束了,那么我们来看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看人之间,了解冲突,从“你和我”的关系中,***用恰当的沟通模式,达成双赢。

我们每个人都是多元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和行为模式,这就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冲突。

很多人认为冲突不是一件好事,是因为他们更关注的是自我防卫,而不是解决问题。事实上冲突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的沟通,反而能让原先的关系变得更加强韧。

冲突的处理模式有五种形态:一、逃避双赢;二、调适一输一赢;三、竞争一输一赢,有时会转成双输;四、妥协部分双赢;五、合作双赢。

亲密关系中面对冲突,更多人是选择性逃避,但以我亲身的经历来讲,伴侣之间一旦情绪冷却下来后,应该是第一时间进行沟通的。

除了逃避模式,有些人会选择委屈自己主动让步,形成调试模式;也有些人会进一步处理,变成竞争模式。

不管是调试还是竞争,势必都会变成双方一输一赢,而目前最认同的是双赢模式,就是冲突双方各让一步,双方牺牲一部分利益,同时也部分实现各自的目标。

比如夫妻两个人,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北方人,一个饮食清淡,一个无辣不欢,那么可以选择放少数辣或者清淡的人,吃饭的时候在面前放一杯白开水涮涮,两个人达成共识,构建更好的亲密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双赢呢?六个步骤。

一、确认你的需求

沟通之后才能了解不双方不同的诉诉求。比如:夫妻俩在一个房间,一个想安静的写作,一个想看**。

二、订立约定

双方定好一个解决问题的时间。约定好时间商量各自的需求。

三、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

用恰当的方式把你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告诉对方,这才是重点。比如,跟妻子说因为工作太累了,想要看看**消遣下,如果影响你写作,我可以换个地方。

四、思考对方的观点

认真倾听对方的需求,让他感受到你是在公平的解决问题,降低对方的防御防心理。比如,丈夫提出换个地方看**,因为看**激动不时,的确会有响声。换个地方,既不会打扰妻子,自己的压力也得到释放。

五、商讨解决之道

双方明白各自的需求,一起想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比如,妻子理解丈夫回复可以戴上耳机,只需要声音小一点,是可以在房间里看的。

六、实施并情绪改造

双赢合作模式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双方有很大的诚意,却未必有实施的方案,还是需要妥协合作。无论是换个房间还是戴上耳机,都是互相商讨实施改造的结果。

说到这里,《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的精华大致讲完了。本书巧妙的借用故事片段,将方法融入案例中,让人读来如饮茶,越饮越香醇。

沟通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需要独特的技巧。人际关系中沟通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精进,才能进一步的有效的跟身边的人,乃至跟我们整个环境有一个好的交流。

《懦弱的人与懦弱的起源》上篇———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Kate的确是死于飞机爆炸,但是本来是Kate自己想要和Neal***死,她觉得幕后的人不会放过他们,请Foller买的***,但是飞机却提前爆炸,Kate也就真的死了。

扩展资料

该剧主要讲述一名***高手与逮捕他的FBI探员搭档合作破案的喜剧故事。《妙警贼探》(White Collar)于11月7日第六季将正式开播,目前已剧终。

(Tim DeKay饰)–勤劳、诚实的FBI特工,也是抓捕Neal小组的领导。他利用他的才智预测Neal的行动并抓获Neal。他很忠实于自己的婚姻并且很爱自己的家庭生活。Peter是Neal最为信任的人,并且决心劝说Neal使他相信他可以是一个诚实的人。在Kate去世之后,Peter决心调查关于音乐盒的真相。

参考资料妙警贼探_百度百科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懦弱的人与懦弱的起源》上篇———阿德勒心理学

这样的一些人具有懦弱的性格:每当有任务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都会觉得特别困难,也没有信心去完成任何工作。通常情况下,这种性格特征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行动迟缓。所以,在其个体与其所接受的测试或任务之间存在的距离,不但不能很快地缩小,还极有可能保持不变。有一种人就属于此类,他们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生活中的特殊难题,可总是发现自己身在别处。这样的个体总是在突然之间才会发现,他们已选择的职业并不适合他们,或者,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找出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和借口来消除自己的逻辑感,其目的在于使从事这一职业最终成为不可能的。

除了行动迟缓,我们还发现懦弱同时还表现在某种过分的谨慎和过多的准备中,或者把所有需要负责任的活动都取消,为的是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

在个体心理学上,将适用于这种特别广泛的现象的问题的复合体称为“距离问题”。它已慢慢形成了一个观点,依据此观点,我们可以不失偏颇地给一个人做出判断,并测量出他距离解决人生三大问题之间的距离。这些问题包括:他的社会责任问题,也就是“我”与“你”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他是否以近似正确的方式促进或阻碍了他与同伴之间关系的间题;另外的两个是涉及工作以及恋爱与婚姻的问题。依据某个个体在这些问题上的解决程度,我们可以对他的人格得出意义深远的结论。此外,我们还能够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资料,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一如我们曾指出的那样,我们可以在懦弱的实例中发现,个体要使自身和他的任务或多或少地分离的愿望是构成它的基础。不过,除了我们描述过的灰暗的悲观主义之外,还存在着光明的一面。我们能够***设,就因为这光明的一面,所以我们的病人才会选择他目前的位置。而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做完成一项任务时,那么,他即使没能成功,也是情有可原的,他的个性意识和虚荣心将依旧保持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这样的话,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安全可靠了,他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演员一样行动,因为他知道他的下面有一张防护的大网,他一旦跌下去,也会有防护措施保护他。而且,在从事一项工作时,若因他毫无准备而失败了,那么他的个人价值意识也不会受到威胁,其原因在于,他总能罗列出各种各样的妨碍他顺利完成工作的借口。他可能会说,倘若他开始得早一些,或进行精心的准备,那么,获得成功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此,人格上的缺陷并不该受到责怪,反而一些不重要的情形会成为罪魁祸首。正因这种情况的存在,承担责任就不再是他要做的了。而他一旦获得了成功,那么,这会使他的成功显得更为光彩夺目。

有人尽心尽力地勤奋工作,并且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相信没有人会对此感到惊奇,因为,这个成功对他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倘若他开始得太晚只做了一点点工作,或是一点准备都没做,但他仍然如期地解决了问题,那么另一种相当不同的光景就会出现。换言之,别人用两只手才能做的事情,他用一只手便完成了,他就成了一个双料的英雄。

精神迂回的优势也正在于此。可是,野心和虚荣心都在这种回的态度中显示了出来,并且暴露出个体喜欢扮演英雄角色的倾向--至少对他自己来说是这样。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他个人的私心膨胀的一种表现,这样他就能在表面上拥有特殊权力了。

现在,我们不妨看一下另外一些个体,他们同样希望逃避我们在上面描述过的问题,所以,为了使自己根本不去面对这些问题,故意给自己制造一些障碍,或者,至多以一种极为犹豫不决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他们的精神迂回中发现下面提到的各种各样的怪僻,比如懒惰、频繁地变更工作、好逸恶劳、***,等等。一些人把他们对生活的这种态度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的步态就像蛇一样,看上去是那么柔韧灵活。这当然不是出于偶然。保守地看,人们会这样对这些个体进行评估:他们希望通过迂回的方式来回避他们周围的各种困难。

关于这一点,可以用一个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例进行清楚的说明。有这样一个男人,他由于厌倦了现有的生活,直率地把对生活的沮丧表现出来,整天都想着要***。他无法从任何事情上体验到快乐,他的整个态度表明,他的生活已经走上了绝路。心理咨询显示,在他家的三兄弟中,他是长子,他的父亲是一个颇有成就的野心勃勃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着不屈不挠的热情,在一番努力之后成就了不小的事业。在三兄弟中,这个病人最受父亲的喜爱,继承父业的希望也全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他母亲离世的时候,他还很年轻,然而,可能是因为父亲的缘故,他和后母的关系十分融洽。

作为长子,他对权力和力量有着不加鉴别的崇拜。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流露出专横的色彩。而且,在学校里,他成功地成为班级的领头人。他在毕业以后便接管了父亲的事业,同时,一直以来,他都把对周围人的乐善好施当作自己的责任。他有着友善的谈吐,对待工人也很不错,把最高的工资付给他们,且对于他们合理的要求,他总是予以满足。

然而,他的行为却在1918年革命之后突然发生了改变。对那些不受管束的雇员,他抱怨说,工人们不守规矩的行为令他痛苦不堪。以前他们想得到什么总是请求他,而此刻,他们总是对他提出各种要求。他很想放弃目前的生意,因为他倍受折磨。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这一态度上绕了多么大的一个弯子。一般而言,他这个管理人员是很善良的,然而在他的权力关系受到威胁时,他却不能公道地行事了。他领导的工厂及他的生活,都因他的哲学而受到妨碍。倘若,在证明他是他自己房子的主人这件事情上,他不如此野心勃勃,那么在这方面,他仍是可以亲近的,不过,对他来说,依靠个***力来支配他人成了唯一重要的事情。这种人的统治欲望在实际中会因社会和生意关系的逻辑而变得不可能。结果,整个工作对他没有任何欢乐可言。对于雇工而言,他要放弃他生意的倾向是一种进攻,也是一种抱怨。

现在,他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他的虚荣心了。他因为突然发生的整个情形的矛盾而受到了影响。由于他的片面发展,他渐渐丧失了改变思路和发展起一种新的行动准则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对他而言,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权力和优势是他唯一的目标。最后,在他的性格中,虚荣心占据了支配的地位。

通过对他的生活关系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他的社会关系是相当不健全的。在他周围,聚集的都是那些愿意认同他的优越并遵从他意愿的人,这一点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另外,抨击起他人来,他十分尖锐,原因在于他十分聪明,有时甚至会做出那种有力而又有辱人格的评论。他的朋友也都因为他的冷嘲热讽而纷纷离开他,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自始至终他都没能交到一个朋友。他在与人的接触中所失去的东西,他会用别的快乐来补偿。

然而,当他处理爱情和婚姻问题时,他人格的真正失败才刚刚开始。在这儿,他所遭受的命运,是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就能预料到的。因为爱情要求最深切最友善的感情联系,它不允许个体心中的专横欲求,那并不是爱情。

作为一个一贯的支配者,他对配偶的选择必然会与他的渴望相一致。一个软弱的个体,绝不是专横傲慢、追求优势的个体会选择的爱情伴侣的对象,他要寻找的是一个可以被征服了又能再被征服的人,这样的话,每一次征服都如同一次新的胜利。这样,两个心性相近的个体彼此结合在一起,而他们的婚姻就变成了一连串的、不间断的战斗。

一个在许多方面都比这个男人更为专横的妇女,成了这个男人的妻子。

与他们的法则相一致,为了维护他们的支配地位,他们俩都必须抓住每一种可能的武器。所以,越来越疏远的他们也并不敢提出离婚,原因在于他们并不愿从他们的婚姻战场上提早撤离,每人都希望得到最后的胜利。

此时,我们的病人的心情可以通过他所做的一个梦而得到说明。他梦见和自己说话的姑娘是一个女仆模样的人,这不禁使他想起了他的会计员。他在梦中叫她并对她说:“然而你看,我拥有贵族血统。”

发生在这个梦里的思维理解起来其实并不难。首先,这里可以体现他轻视别人的态度。对他而言,仿佛每个人都如同没有文化、地位低下的仆人,而女人就更是如此了。我们必须要牢记,如果将他正在和妻子处于僵持状态的事实和这个梦联系在一起的话,显然,我们可以设定,他梦中的这个女人的形象就是他现实中的妻子的象征。

我们的病人是没有人能理解的,甚至于他自己对自己也知之甚少,他整天高昂着头颅,一副傲慢无礼的表情,总是四处奔波、进进出出,只为实现自己虚荣的目标。他与世隔绝的同时,还要求别人承认他的高贵身份--依赖于自命不凡,虽然这完全与事实不符。此外,别人的价值也被他贬低得一文不值。这样的生活哲学没有给爱和友谊留下丝毫存在的空间。

———阿德勒心理学

婚姻中丈夫的责任

阿尔弗雷德·阿德(Alfred Adler) ,奥地利人,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最为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背负着三大约束而生:

进而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主题中: 职业、社会与性 。这是《自卑与超越》理论的三大基石,在我看来就是处理好与这个世界、与他人、与异性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好,自卑感会下降,解决不好,自卑感会控制你的人生。

阿德勒自己卑微和有缺陷的童年让他的人生获得了重大的感悟,寻到了自卑情结与超越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巨著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阿德勒将之称为“生活方式”。 身体缺陷、被溺爱或者被忽视的成长经历,都会深刻的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童年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慎初慎始。

在孩子的生命之初,母亲如何与之相处,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信任至为重要。为母之道没有特别的诀窍,一切都来自兴趣与练习。而社会和家庭应当给予母亲足够的地位和尊重,让母亲能有更放松的心情去照顾孩子。

母亲需要在得到信任后,应该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包括父亲在内的其他人身上。而父亲只要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孩子的好伙伴和社会的好成员就可以了。儿童最初看到的他人合作就是父母间的合作,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和楷模。家庭的顺位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有影响。

阿德勒还可以通过人们对早期的最早记忆画面,发现他们的价值判断倾向和对人生经历的解读方式。

自卑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 人类有自卑感,才会不断的前进,不断的超越。因为自卑会催生人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如果在发展自我中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挫折困难,建立了于社会与他人的正向连接,就走向了超越自卑之路。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差。 作为成人,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解读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和他人之间的链接和关系。如果他的解读出现重大偏差,人生会出现问题,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阿德勒认为, 暴力犯罪分子本质上都是懦夫,他们内心都有深深的自卑感 ,然而没有能力和方法合理的处理自卑感,所以***用暴力的方式去寻找优越感。犯罪是对英雄主义的懦弱模仿。

正确超越自卑的唯一方式,是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学会与他人合作,关爱他人,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我,降低自卑感,提升幸福感和价值感。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纠正孩子的潜在错误,帮助他逐渐走上正确的超越自卑之路。

教育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给与足够的肯定,提升他的自尊水平, 这样在别的方面改进也会变得非常容易,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我都学得会。

因此,阿德勒认为, 教师必须做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在学校里边,核心是有没有认真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真心地跟他们产生连接,和他的对话过程当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和力量。同样,学校给予孩子最好的影响,是想办法跟孩子建立联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真正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地通过训练得到进步的,这样他才能够去关爱别人,用老师对待他的方法来对待其他的人。

进入社会后,需要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到, 职业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方式 。如果只是把职业当做带来优越感的一个工具——希望付出很少的努力,但是能够得到巨大的回报,那么所有的职业都会令人觉得沮丧。同时,职业有时会被用来作为逃避社会和爱情问题的借口。比如,一个人疯狂地致力于他的事业并认为他没有时间花在婚姻上,所以不应该对它的不美满负责。

最后,樊登老师希望大家记住这三个关键词: 合作,平等,联结 。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学会与人恰当的合作,学会正确解读这个世界,改变自私的处世模式,能帮助我们走出自卑的丛林,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麦克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昨天的《婚姻的使命》中,有一个故事很经典。阿德勒在上一篇文章《家庭中的丈夫》中提到,一个人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和配偶一起生活,就是两个人共同成长的过程。婚姻生活中,丈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家庭中丈夫对于家庭中妻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丈夫这个角色中所扮演的角色吧!

1.丈夫是妻子的第一个倾诉对象

丈夫是妻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妻子,也会把对婚姻中丈夫所表达的想法和不满传达给他。丈夫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丈夫需要学会分享

我们说夫妻之间要互相欣赏,我们说男人和女人之间需要学会分享。如果夫妻之间不能互相欣赏、共同成长,夫妻双方也不会有共同语言。阿德勒认为,分享并不意味着自私。丈夫应该学会和妻子共同成长,学会给妻子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满足妻子提出的要求。丈夫有义务把自己的婚姻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充实一些。妻子也会把自己学习到并需要向丈夫学习的东西和生活经验带给丈夫。

3.丈夫需要学会自我保护

在婚姻中,妻子需要适当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丈夫不能处处都对妻子好。而要适当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男人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自己的妻子;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注重自己的形象。当妻子受到伤害,男人也应该及时的表达自己。有时候不一定是妻子在对男人做什么,也许是丈夫在保护妻子。有时妻子也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尤其是妻子做错了一件事,那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4.丈夫需要学会倾听,倾听妻子

丈夫对妻子要倾听,对妻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妻子感觉得到自己的被重视和被尊重。我们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是生活在彼此的身边,有共同话题的夫妻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就会感觉很幸福。所以对妻子来说夫妻相处和其他女人一样,需要学习如何和其他女人相处,怎样用更加平等、开放、宽容、接纳、尊重等方式去和她们相处。

5.丈夫需要做一些有益于家庭的事情

在家庭中,丈夫需要做一些有益于妻儿,或者有益于家庭,或有益于妻子的事情。在过去很多男人认为家务是女人承担,妻子是女人伺候。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丈夫不像以前那样不愿意做家务了,我们要学习更多妻子热爱家务的优点。当妻子开始爱做家务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丈夫开始爱上了妻子做家务;当妻子开始主动照顾家里的孩子时,也就代表着丈夫开始关心孩子了。当妻子主动带孩子到厨房做菜时,也代表着丈夫开始愿意参与到做饭工作里去了。

学会课题分离,解决关系90%的烦恼

美国:A.阿德勒 著 个体心理学的重***现之—–—自卑情结”–—似乎已经驰名于世了。众多学派的心理学家都***用了这个名词,并且按他们自己的方式付诸于实用。然而,我却不敢断定:他们是否确实了解或正确无误地应用这个名词。

例如:告诉病人他正蒙受着自卑情结之害,是没有什么用的,这样做只会加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怎样克服它们。我们必须找出他在生活风格中表现的特殊气质,我们必须在他缺少勇气之时鼓励他。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结。想要以自卑情结的有无来将某一个神经病患者和其他病患者分开,是绝对做不到的。

我们只能从使他觉得无法继续生活面临的情境种类,以及他的努力和活动的限制,来将他和其他病患者分开。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你正遭受着自卑情结之害”,这样根本无法帮助他增加勇气,因为这就等于告诉一个患头痛的人:“我能说出你有什么毛病。你患着头痛病!”

有许多神经病患者如果被问到他们是否觉得自卑时,他们会摇头说:“否”,有些甚至会说:“正好完全相反。我很清楚:我比我四周的人都高出一筹!”所以,我们不必问,我们只需注意个人的行为。在他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用什么诡计,来向他自己保证他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感觉是:“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我是何等人物!”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会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

这就象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就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但是,这并不是说: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是个显得柔顺、安静、拘束而与世无争的人。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或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第一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如果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用的方法却不能使他有所进步。

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

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象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沾染有这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

他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对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觉得应对无力,他可能会变成专制的暴君,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不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没有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放弃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当这种态度被坚决地执行时,个人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待在床上不肯下来。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 这时,个人在所有的生活问题面前,都已经放弃寻求解决之道,而表现出他的信念。他认为:他对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

当我们知道:***必定是一种责备或报复时,我们便能了解在***中对优越感的争取。在每个***案件中,我们总会发现——死者一定会把他死亡的责任归之于某一个人。仿佛***者在说:“我是所有人类中最温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却这么残忍地对待我!”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住自己的活动范围,和他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三个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在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

用这种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小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而度过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喝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最好而且能够最有成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种。

有时候,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努力改进其情境。 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的孩子,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而爱哭的娃娃又很容易变成患有忧郁症的成人。

眼泪和抱怨——这些方法我称之为“水性的力量(waterpower)——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地位的有效武器。这种人和过度害羞、忸怩作态及有犯罪的人一样,我们 可以在他的举止上看出自卑情结,他们已经默认了他们的软弱,和他们在照顾自己时的无能。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 相反的,一个喜好夸口的孩子,在初见之下,就会表现出其优越情结,可是如果我们观察他的行为而不管他的话语,那么我们很快便能发现他所不承认的自卑情结。所谓“俄迪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事实上只是神经病患者“小小城堡”的一个特殊例子而已。

一个人如果不敢在外界随心所欲地应付其爱情问题,他便无法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他把他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家庭圈子中,那么他的***问题也必须在这范围内设法解决,这是无足奇怪的事。

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到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按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

俄迪浦斯情结的牺牲品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所受过的教养使他们相信:他们的愿望是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

在成年人的生活里,他们仍然牵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他们在爱情里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仆人;而能使他们最安心依赖的仆人则是他们的母亲。在任何孩子身上,我们都可能造成俄迪浦斯情结。我们所需要的,是让他的母亲宠惯他,不准他把兴趣扩展到别人身上,并要他的父亲对他漠不关心。 各种神经病症都能表现出受限制行为的现象。在口吃者的语言中,我们便能看到他犹疑的态度。他残余的社会感觉迫使他和同伴发生交往,但是他对自己的鄙视,他对这种尝试 的害怕,却和他的社会感觉相互冲突,结果他在言词中便显得犹疑不决。

在学校中总是屈居人后的儿童、在30多岁仍然找不到职业或一直把婚姻问题往后搁延的男人或女人、必须反复做出同样行为的强迫性神经病患者、对白天的工作感到十分厌烦的失眠症患者——这些人都显现出他们有自卑情结,它使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无法获得进展。

手*、***、阳萎和***倒错,都表现出:在接近异性时由于害怕自己行为不当,而造成的犹疑不决的生活风格。 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这么怕行为不当呢?”我们就能看出他们的好高骛远的目标。对这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的成功目标订得太高了!” 我们已经说过: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之所以进步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

事实上,在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如果我们想象一位兴味索然的观光客来访问我们人类的星球,他必定会有如下的观感:“这些人类呀,看他们各种的社会和机构,看他们为求取安全所做的各种努力,看他们用屋顶以防雨,穿衣服以保暖,修街道以使交通便利——很明显地,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一群!”

在某些方面,人类确实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我们没有狮子和猩猩的强壮,有许多种动物也比我们更适合于单独地应付生活中的困难。虽然有些动物也会用团结来补偿他们的软弱,而成群结队地群居生活,但是人类却比我们在世界上所能发现的任何其他动物,需要更多及更深刻的合作。

人类的婴孩是非常软弱的,他们需要许多年的照顾和保护。由于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人类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婴儿,由于人类缺少了合作,便只有听凭其环境的宰割。

所以,我们不难了解: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

我们也能了解:即使是对最合作的个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

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中的三个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圆满及更完美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会作出充满希望及贡献更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地改善我们的共同处境。

我们永远无法达到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这件事实我想是没有人会怀疑的。如果我们想象一个人或人类整体,已经抵达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每件事都能够被预料到,每桩事物都能够预先被算计出。明天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机会,对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希望。

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由我们的缺乏肯定性而来的。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事都能肯定,如果我们知道了每件事情,那么讨论和发现就已经不复存在,科学也已经走到尽头。环绕着我们的宇宙只是值得述说一次的故事,曾经让我们想象我们不能达到的目标而给予我们许多愉悦的艺术和宗教,也不再有任何的意义。

幸好,生活并不是这么容易就消耗尽净的。人类的奋斗一直持续未断,我们也能够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并制造出合作和奉献的新机会。

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即已受到阻碍,他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的水准,他的困难则是相对地增大。

正常的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怀有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问题,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他有对别人贡献的能力。他不甘落于人后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也不需要、不要求特

别的照顾。他能够按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决定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不单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这建立在他的生活风格之中,并象他自己独创的奇异曲调一样地布满于其间。

但是,在他的生活风格里,他并没有把他的目标表现得使我们能够简捷而清楚地看出来。他表现的方式非常含糊,所以我们也只能凭他的举止动作来猜测。 了解一种生活风格就象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诗虽然是由字组成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较它所用的字为多。我们必须在诗的字里行间推敲它大部分的意义。个人的生活风格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因此心理学家必须学习如何在其表现中推敲,换句话说,他必须学会欣赏生活意义的艺术。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获得的,获得的方法不是经由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在黑暗中摸索,象瞎子摸象般地对整体感到茫然,只凭感觉捕捉到一点暗示后,即做出自己的解释。 优越感的目标也同样是在摸索和绘测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

例如,有一个人立志要做医生,然而,立志要成为医生也意味着许多不同的事情。他不仅希望成为科学或病理学的专家,他还要在他的活动中,表现出他对自己和对别人的特殊程度的兴趣。

我们能够看到,他训练自己去帮助他的同类到何种程度,以及他限制住他的帮忙到何种程度。他把他的这种目标作为补偿其特殊自卑感的方法,而我们也必须能够从他在职业中或在其他处的表现,猜测出他所想补偿的自卑感。

例如,我们经常发现:医生在儿童时期大多很早便认识了死亡的真面目,而死亡又是给予他们最深刻印象的人类不安全的一面。也许是兄弟或父母死掉了。他们以后学习的发展

方向,便在于为他们自己或为别人找出更安全、更能抵抗死亡的方法。 另一个人也许把立志做教师当作他的具体目标,但是我们也很清楚,教师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老教师的社会地位感觉很低,他以当教师作为优越感目标的目的,可能就是想统治较低下的人,他可能只有和比他弱小或比他缺乏经验的人相处时,才会觉得安全。

有高度社会地位感觉的教师会以平等心态对待他的学生,他真正是想对人类的***有一番贡献。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提起的是:教师之间不仅能力和兴趣的差异非常大,他们的目标对他们的外在表现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目标被具体化之后,个人即会节减并限制其潜能,以适应他的目标。

他整个目标的原型会在这些限制之下扶摇前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会找出方法来表现他赋予生活的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最终理想

因此,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看他表面下的东西。一个人可能改变使其目标具体化的方法,正如他可能改变他具体目标的表现之一 ——他的职业—— 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其潜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体。

这个整体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它总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拿一个不规则三角形,按各种不同位置来安放它,那么每个位置都会给予我们不同三角形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再努力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三角形始终是一样的。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尽净,但是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绝不可能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做了这些或那些事事情,你对优越感的追求便会满足了。”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我们不打算轻率地刻划出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但是我们在所有的目标中,却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想要成为神的努力。

有时,我们会看到小孩子毫无顾忌地按这种方式表现出他们自己,他们说:“我希望变成上帝。”许多哲学家也有同样的理想,而教育家们也有些人希望把孩子们教育得如神一般。在古代宗教训练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目标:***必须把自己修练得近乎神圣。 变成神圣的理想曾以较为温和的方式表现在“超人”的观念之中。据说:尼***(Nietzsche)在发疯之后,在写给施存堡Strindberg)的一封信中,曾经署名为“被钉于十字架上的人”the Crucified)。

发狂的人经常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他们会断言:“我是拿破仑”,“我是中国的皇帝”。他们希望能成为整个世界注意的中心,成为四面八方景仰膜拜的对象,成为掌握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并且能预言未来,能以无线电和整个世界联络并聆听他人所有的对话。

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无所不知而拥有宇宙间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在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

无论我们希望保存的是我们世俗的生命,或是我们想象我们能够经过许多次轮回,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人间来,或是我们预见我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永生不朽,这些想法都是以变成神圣的欲望为基础的。

在宗教的训导里,只有神才是不朽的东西,才能历经世世代代而永生。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这些观念的是或非,它们是对生活的解释,它们是“意义”。而我们也各以不同的程度***用了这种意义——成为神,或成为圣。甚至是无神论者,也希望能征服神,能比神更高一筹。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目标。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对个人来说,在他的生活的风格中,就不存在什么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在某个学校里有个男孩子,他是班上最懒惰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你的功课为什么老是这么糟?”他回答道:“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你从不会注意好学生的,他们在班上又不捣乱,功课又做得好,你怎么会注意他们?” 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引起注意和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作风。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生效用,因为他要达到他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改变他的行为,他便是个笨蛋。

另外有个在家里很听话,可是却显得相当愚蠢的男孩子,他在学校中总是落于人后,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风格却和他迥不相同。他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来鲁莽成性,不断惹出麻烦。

有一天,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象你那么粗鲁!”

如果我们认为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因为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过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蠢,他是装傻。 直到现在,一般的治疗都是针对病症而进行的。不管是在医药上或是在教育上,个体心理学对这种态度都是完全反对的。

当一个孩子的数学赶不上别人,或学校作业总是做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注意这些,想要在这些特殊表现上改进他,那是完全没有用的。 也许他是想使老师困扰,或甚至是使自己被开除以逃避校。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办法来达到他的目标。这和成人的神经病是恰恰相同的。

例如,如果他患有偏头痛(migraine)的病。这种头痛对他非常有用,当他需要它们时,它们便会适逢其时地发作。由于他的头痛,他可以免于解决许多社交问题,每当他必须会见陌生人或作出新决定时,他的头痛就会发作。同时,头痛还能帮助他对他的部属或妻子和家属滥发脾气。

我们怎么能够期望他会放弃这么有效用的工具呢?从他现在的观点看来,他给予自己的痛苦只不过是一种机智的发明,它能带来各种他所希望的好处。

无疑地,我们可以用能够震惊他的解释来“吓走”他的这种病症,正如用电击或***装的手术偶尔也能够“吓走”战场神经病的病症一样。也许医药治疗也能使他获得解脱,并使他不再延用他所选择的特殊病症。

但是,只要他的目标保留不变,即使是放弃了一种病症,他也会再选用另一种。“治疗”了他的头痛,他会再害上失眠症或其他新病症。只要他的目标不变,他就必须继续找出新的毛病。

有一种神经病患者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甩掉他的病症,并毫不迟疑地再选用新的一种。他们变成了神经病症的收藏家,不断地扩展他们的收藏目录。阅读心理治疗的书籍,只是向他们提供许多他们还没有机会一试的神经病困扰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探求的是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和这种目的与一般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在教室里要来一座梯子,爬上它,并坐在黑板顶端。看到我这样做的每个人很可能都会想道:“阿德勒博士发疯了。”他们不知道梯子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爬上它,或我为什么要坐在那么不雅观的位置上。

但是,如果他们知道:“他想要坐在黑板顶端,因为除非他身体的位置高过其他人,他便会感到自卑。他只有在能够俯视他的学生时,才感到安全。”他们便不会以为我是疯得那么厉害了。

我是用了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来实现我的具体目标。梯子看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工具,我爬梯子的动作也是按***而进行的。

我疯狂的所在,只有一点,那就是我对优越地位的解释。如果有人说服我,让我相信:我的具体目标实在选得太糟,那么我才会改变我的行为。

但是,如果我的目标保留不变,而我的梯子又被拿走了,那么我会用椅子再接再厉地爬上去。如果椅子也被拿走,我会用跳或运用我的肌肉来攀爬。

每个神经病患者都是这个样子:他们选用的方法都正确无误——它们都无可厚非。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具体目标。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的地位。

学会课题分离,解决关系90%的烦恼

1.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由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指的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简单说就是我们各自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事,不为别人承担责任,更不贸然将课题施加给别人

我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这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我自己的事

举个例子:

老公不做家务,妻子满怀不满但还是把家务做了,这件事情的课题是:

如何调动丈夫的积极性,这是妻子的课题,丈夫要不要干,这就是丈夫的课题了

这时候妻子没做属于自己课题的事,又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还心生抱怨,当然双方都会不开心

2.如何运用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步法

第一步:先思考“这是谁的人生课题”

目的是区分自己的人生课题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即:区分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可以

第二步:进行课题分离

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课题,哪些是别人的人生课题第三步:冷静地划清界限

这样做是为了不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人生课题

3.学会课题分离,解决害怕表达的问题

生活中很多人害怕表达自己的需要,经常出现想要表达不满又担心被讨厌?会议上有观点想说又不敢说?遇到喜欢的人想表白又怕被拒绝?

本质上来讲,害怕真实表达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我们应不应该表达,而不是自己真实的需要

然而,从课题分离的角度看,这件事就变得简单了:

表达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别人接受或是拒绝,讨厌或是喜欢,认可或是不认可,那是他们的课题了。

只把马儿带到水边,但不强迫其喝水

4.学会课题分离,解决活在过去及焦虑问题

很多人之所以总活在过去,是因为不知道当下的课题

过去发生的事情是过去的课题,未来发生的事情是未来的课题,都不是现在的课题

过去、未来都不能决定现在,能决定现在的只有当下的自己

过去的创伤、未来的担忧都跟现在无关,不应该成为现在的羁绊

能决定当下的只有此刻的自己,一切都是当下自己的选择

活在此时此刻,不因过去而限定自己,不因未来而焦虑恐惧。

这就是课题分离!

5.学会课题分享,解决孩子学习问题

孩子不爱学习,不做家庭作业,最终要靠孩子自己来承担后果

因为学习是孩子的人生课题,而不是父母的人生课题

父母也有课题,父母的课题是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并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并激发孩子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

以及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如果父母反复干涉孩子的课题,有可能导致孩子最终反而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最终可能会失去面对自己人生课题的勇气

阿德勒说过:“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问题。”

5.学会课题分享,解决孩子学习问题

课题分离并不是不关心别人的生活,而是教我们不替对方的人生做决定

我们还可以从受益者的角度来处理问题,这样也能更好地处理课题分离

当我们意识到我是问题的最终受益者时,就会更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就能更好地处理好情绪

当我们每个人都处理好自己的课题时,关系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