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队员在己方禁区内对进攻球员有冲撞、推搡、拉拽、踢或企图踢、打或企图打等不是完全冲着球去的侵犯进攻球员的行为时,将被判罚直接任意球,由进攻方执行点球。
防守队员在己方禁区内有手、手臂触球时,如果过程中手或手臂不自然过大,也就是主动扩大防守面积、该部位在此情形下未处在正当合理的位置时,属于冒了被球击中和被判犯规的风险的,这时要判罚点球。
罚点球的规则:
罚点球时,球必须放在点球点,球门的立柱、横梁、球网不能移动。罚点球一方必须指定罚球人选,守门员必须处在球门柱之间的球门线上,面向主罚人员,且其间不能触碰立柱、横梁或球网,直至球被踢出。
主罚人员和守门员以外的人要退到禁区之外且必须留在场地之内。在裁判示意罚球开始后,主罚人员必须向前踢动足球,可以用脚尖、脚背、脚跟,但必须保证球是向前移动。
在球被踢出时,守门员必须至少有一只脚的一部分触及球门线或者与球门线齐平,球被踢动时,视为比赛恢复,主罚队员在其他球员触球前不得再次触球。当球停止移动、离开场地,或因其他因素被主裁判暂停比赛时,视为罚球完成。
12月14日,阿根廷以3比0大胜克罗地亚,赢了卡塔尔世界杯首场半决赛,也使得梅西离梦寐以求的大力神杯更近了。此役的转折点是梅西在第34分钟罚进点球,阿根廷还得感谢意大利主裁判奥尔萨托“相助”。
梅西罚进点球
这个关键入球源自恩佐在中场精妙的过顶挑传,阿尔瓦雷斯单刀赴会挑射,被出击的克罗地亚门将利瓦科维奇撞倒,奥尔萨托鸣哨判罚“黄点套餐”,梅西主罚破门,帮助阿根廷打破僵局。
此事发生不久,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就在朋友圈就看到吐槽:“这个点球的判罚的依据显然是‘为了得到对球的控制而抢截对方球员时,于触球前触及对方球员’这一条,但问题是对方球员已经完成射门,那就说明这个抢截犯规没有获得实际利益。”
从慢镜头回放看,阿尔瓦雷斯与利瓦科维奇身体接触之前已经完成挑射,后者未能通过裁判规则限定之外的手段获利,飞向空门的皮球是被回追的克罗地亚中卫洛夫伦护空门解围的,所以这个点球也就无从谈起,而是出于惯性相撞导致守方领黄牌就更缺乏依据。可见这个关键的点球判罚存在争议。
这个失球之前,克罗地亚传控流畅,场面上丝毫不处下风,这个局面如果持续下去,还真不知鹿死谁手。可是这意外一击瞬间扭转场上局势,毕竟在世界杯的半决赛先失球能翻盘的屈指可数。更要命的是,克罗地亚众将在心理上遭受重击,甚至造成了慌乱,第39分钟被阿瓦雷斯再下一城,可以视之为首个失球的余波,相互间有连带关系。
阿尔瓦雷斯(左)与利瓦科维奇相撞前
场上局势因此被阿根廷所掌控,克罗地亚再难翻身。俗话说,人生很长,关键的也就是那几步,足球比赛又何尝不是如此?难怪克罗地亚球员科瓦契奇赛后说:“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我们已经尽力了。如果我们可以在某些时刻做得更好,我们当然做到了,但点球击败了我们。”
不过,这个有争议的点球丝毫无法抹杀梅西的高光表现。在经历了前四届世界杯的“运去英雄不自由”之后,“梅球王”第五次、恐怕也后一次征战世界杯终于等到了“时来天地皆同力”。
据国际足联的规则,门将和其他场上球员交换位置不算作一次换人,不占用换人名额。
任何其他场上球员都可以替换守门员,只要满足两点:
1,裁判在更换前被通知
2,更换必须在死球时间进行
点球规则:
1、足球:
放定在罚球点上。罚球点距离球门线1***(约11米,德语点球为Elfmeterschiessen,即11米射门)。
2、主罚球点球的队员:
确认由其主罚。
3、防守方守门员:
留在本方球门柱间的球门线上,面对主罚队员,直至球被踢出(球未罚出前,守门员只可沿球门线左右移动,而不可前后移动)。
4、除主罚队员外的队员应处于:
比赛场地内;罚球区(俗称禁区)外;罚球点后;距罚球点至少9.15米(10码)。
裁判通过扔硬币的方式决定由谁选,然后用获胜方选先后踢或选球门。
点球大战开始前双方各自先确定好本队罚点球的队员和出场顺序,通常通过猜硬币的方式决定由哪一方先罚。比赛开始后,双方轮流罚球,共罚5轮,5轮结束之后以累计进球数多的一方获胜。
如果5轮罚球结束双方仍未分出胜负,则***取“突然死亡法”进行加罚:即双方继续互罚,直到出现某一轮结束时一方罚进而另一方未罚进的局面,则由罚进的一方取得胜利。期间只有当一方球队所有11名球员全部依次罚过一次球后,才可以安排已经罚过球的队员重新开始轮流罚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