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足球推荐-大公报资料库

tamoadmin 专栏观点 2024-08-08 0
  1. 中国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2. 李少白简介
  3. 人造自来血是什么
  4. 阅读理解
  5.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11册课文中心思想

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1909年10月25日-1983年3月25日),男,1909年生,辽宁省大连市北河口(小平岛附近)人,擅长短跑。他的技术特点是步频快、步幅大、动作向前性好。

1929年5月31日至6月2日,刘长春在沈阳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一举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成绩分别是10.8秒、22.4秒和52.4秒。当时这些成绩非常令人鼓舞,因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100米冠军的成绩也是10秒8。

大公报足球推荐-大公报资料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当时原本我国有意参加足球赛,因为我国的足球实力在远东首屈一指。但是美国人对足球没什么兴趣,取消了足球比赛,代之以举办美式足球做为表演赛。而且当时正是经济萧条的年代,也没有多余的经费可以参加奥运会,教育部在1932年5月底决定不参加。只派中国奥会主任干事(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沈嗣良,代表王正廷出席国际奥会年会及开幕典礼。

1932年6月12日上海申报刊登一篇消息,引起全国震惊。消息中指出,洛杉矶奥运筹备会接受“伪满州国”的报名,将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另一则消息是,伪满州国正在举行奥运选拔赛。

几天之后,来自长春的消息指出,伪满州国已经决定派遣于希渭和刘长春两位选手,由日本人率领赴洛杉矶参加奥运会。

当时中国抗日情绪高涨,刘长春也早已在五月时东北沦陷不久,就逃离东北到北平。他在五月曾在大公报发表声明,指出“我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是中国人,绝不代表日伪满州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

时势所逼,为了维护我国的国际地位,当时的中华奥会认为除非我国选派选手参加奥运会,才能粉碎日本人扶持伪满州国取代我国地位的阴谋,因此就决定将计就计派选手报名参加奥运会。

1932年6月25日外交部从国际奥会总部得到的消息,伪满州国参加奥运未得国际奥会批准,故不能出席与赛。洛杉矶奥运筹备会亦发表声明,伪满州国此次参加奥运会,原考虑参照菲律宾、印度的先例,在美、英旗帜之下参加奥运会,但他们两国均有法定国家奥会组织所签署,且为国际奥承认。伪满州国既未得国际奥运总会承认,更无法定国家体育机构且为国际奥公认,当然无出席资格。

当时奥运会报名已经在6月18日结束,我国奥会急电要求通融报名,26日接获筹备会答复同意,我国报名的两位选手就是刘长春和于希渭。

刘长春经人安排转往上海练习,但是于希渭当时已经被日本人派专人看守,无法离开东北,于是于希渭未能成行,我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只有唯一一个选手刘长春。

赴美的旅费要不少钱,当时教育部又决定不派选手参加,也没有经费支援。幸好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出面,资助经费约8000银圆,约合美金1500元,已经足够所需。7月1日张学良在东北大学毕业典礼中宣布,刘长春和于希渭为中华民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的选手,教练宋君复。

在联系外交部协助后,7月5日刘长春在上海举行记者会,表示将尽力为国效命。全力奔走为刘长春筹募经费的体协董事郝更生,在会中指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意义深远,一是消灭日本人为伪满州国的国际宣传阴谋;二是为我国体育界开出席奥运会之新纪元,使中华民国的***国旗飘扬于奥运会场上;三是与世界各国青年体育界共谋略;四是观摩奥运之运动技术及实力;五是可乘机向全世界青年宣传日本之恶行。

7月6日、7日,上海新闻界、体育界及团体,为刘长春饯行,将近2000人出席,场面热烈。7月8日,刘长春及宋君复自上海搭乘邮轮,出发前往美国洛杉矶,展开中国奥运首航。

邮轮经过神户时,有日本记者上船访,询问刘长春是否代表满州国参加奥运会,刘长春立即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然代表大中华民国”。不久邮轮邮报员送来一封电报,是日本体协致满州国参加奥运代表选手一路顺风大获胜利的电文,刘长春生气地回答,“船上只有中华民国的代表,没有满州国的代表”,并将电报退还。

经过21天海上行程,邮轮在7月29日抵达洛杉矶,受到筹备会人员及侨胞热烈欢迎。筹备会人员以警车开道,将两人送到选手村,第二天下午就要举行开幕典礼了。

开幕典礼当天,由刘长春持国旗,绕场的人有宋君复、沈嗣良,以及在洛杉矶临时找来的华侨及青年会干事刘雪松、申国权、托平等人,下场凑人数,免得过于孤单。这就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开始。

刘长春在经过3个星期海上漂浮,体力早已大受影响,因此原来报名3个项目,他只参加100公尺和200公尺,400公尺则因体力不支,没有出场比赛。参加的两个项目,都在分组中最后一名,未能晋级。

比赛结束后,刘长春因路费不够,而无法回国,后来是在当地华侨的捐助下,才回到中国。

1933年在第5届全国运动会上,刘长春以10.7秒和22.0秒的成绩再创100米、200米两项全国纪录,夺得冠军。其中10.7秒的100米纪录保持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58年才被新中国运动员梁建勋打破。

1936年刘长春第二次代表中国,参加第11届奥运会,同样由于28天的海浪颠簸,体力消耗较大,而未能取得好的成绩。

从30 年代起,刘长春历任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中正大学体育助教、讲师、副教授。主要著作有《田径指导法》、《田径裁判法》等书。

1983年3月21日,刘长春不幸逝世,终年74岁。

中国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赌王”何鸿燊与梁安琪的儿子何猷君是数学精英,这位小六学生连续两年在“世界数学测试”邀请赛中获奖。10日何鸿燊夫妇任颁奖嘉宾,亲自将奖状颁给自己的儿子。何鸿燊难掩心头喜悦,在台上致词时说,他和获奖百多位小朋友的家长一样,为子女的成绩感到骄傲。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何鸿燊颁奖后,应主持人邀请致词,与每位家长一起分享喜悦。他恭喜台下的精英说,他们为香港带来光荣、为家长带来骄傲、为自己建立自信和争胜的决心。今日与其它家长一起分享孩子的成绩,相信他们将来会更勤力、成熟、出色和醒目。 他说:“连我儿子Mario在内,他们更充满信心、更精益求精。”他会后向记者表示,儿子很喜欢足球,他今晚会送一个足球给他,有多位国际球星的签名。 拔萃女校的小六生余凯婷、番禺华仁学校小六生何猷君和路德会圣马太学校(秀茂坪)小六生施向键三人连续两年在比赛中取得双优成绩,10日即在“每日一数”互动网上平台挑战解难题目,一显身手。今年共有360名港生于“世界数学测试”考获双优成绩,其中三人有机会参加暑“英国国家资优青少年学院”课程,与全球数学精英中小学生交流。

李少白简介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民国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士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此外,、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此外,以上海为例,消费、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富人等消费方式中的重要内容。?

3.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年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4.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民国《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6.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民国《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7.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注::《饮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民国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8.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1987-1988页。)。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人造自来血是什么

李少白,唐太宗第四十七世孙, 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学者,艺术评论家,中国水墨书法的代表人物,中国新水墨画派的创始人,当代新古文运动的推动者,中国书画艺术价值体系的主要倡导者。 李少白现为中国艺术评估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协会副、中国书道院院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画廊》艺术总监

人物生平:

李少白现为中国艺术评估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协会副、中国书道院院长、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画廊》艺术总监。

李少白是个学者型艺术家,其诗、书、画、印皆精,很好的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大家的特点。

李少白将水墨的精髓运用到书法当中,使水墨书法这一表现力最丰富的书法门类历时几百年的萌芽和发展终于走向成熟。李少白对硬笔书法也很有研究。其独创的硬笔书法字体代表着当代硬笔书法的发展方向。

阅读理解

“人造自来血”色质鲜红,含有治疗贫血的配方,出品后得到中国和租界当局药品批文,一时大受欢迎。当年中国人被人讥为“东亚病夫”实际大量是贫血病人,这个药对它有特效,正可称“对症卖药”。

“自来血”原名“补血药”

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发现,“人造自来血”确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而且曾经一度销路很好。1907年,由黄楚九、夏粹芳、谢瑞卿、陈烈清等合股开办的上海五洲大药房正式开业了。店址设在上海广西路福州路口,谢瑞卿出任经理,黄楚九为终身董事。这时,谢瑞卿研制了一种成药,开始取名为“博罗德补血药”(“博罗德”是英语“血”的译音)。但由于药名笔画繁多,中国人不易懂,后来就改名为“人造自来血”。

经过黄楚九的宣传,这剂成药不仅在上海,还在华北、南洋一带打开了销路,成了五洲大药房的发家产品。在天津销售的“人造自来血”正是这个“博罗德补血药”。

“新世界”换来“自来血”

五洲大药房钱赚多了,股东们出现了矛盾。1911年,经理谢瑞卿借故退股,由黄楚九出面邀请中英药房汉口分店的经理项松茂出任经理。项松茂很有才干,与黄楚九过从密切。当谢瑞卿提出退股辞职时,黄楚九马上想到了他,便打电报邀请他来沪出任五洲大药房经理一职。项松茂碍于情面,便来到上海走马上任。

项松茂经营的特点与黄楚九有些相似,都是开拓型的,敢想敢干,重视广告的宣传效应。他到任后,发动一场改革,将店内的豪华摆设变卖,充实***,迁入新址,改变内部机制,设立本牌药品总发行所、门市零售部和批发销售部。一方面扩大药品进口,一方面开拓自制成药。除“人造自来血”之外,又增添了健胃补虚的“补天汁”、清血解毒的“海波药”、健脑润肠的“树皮丸”、化痰止咳的“助肺呼吸香胶”等。项松茂的改革,加上这些成药的问世,使五洲大药房的声誉大振,利润也成倍增长。

五洲大药房和中法大药房一样,在上海出名之后,股东内部不断发生矛盾。项松茂拥有一定的实力后,决定在天津自设“五洲”分店,自行发售“五洲”牌产品,独立扩展业务经营。为此,他与黄楚九多次商谈,终于达成协议。黄楚九将他拥有的五洲大药房的股份让给项松茂,项松茂则将他所拥有的当时上海非常知名的“新世界游乐场”的股份让给黄楚九,再由“五洲”补偿黄楚九现金22500元,作为回收黄楚九在“五洲”的终身董事权和终止“人造自来血”抽佣的补偿。达成协议后,双方委托律师登报声明。这样,到1916年6月,黄楚九完全脱离五洲大药房,由项松茂独自经营,这“人造自来血”的基地也就设在了天津。

“自来血”随他而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项松茂的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奋力抗击入侵日军,伤亡极大。项松茂接受生产军用药品任务,亲自督促日夜加班赶制,供应前线急需。

当时,位于北四川路老靶子路口(今上海市武进路)的五洲大药房第二分店,靠近战区,由11位职工留守。1月28日傍晚,有日军军车驶近该店,遭我爱国志士阻击。次日上午,日军包围该店,强行闯入搜查,发现义勇军制服和抗日宣传品,即将留守职工全部捕去。项松茂闻讯后,义愤填膺,决定亲往营救。同事们劝阻,他说:“11位同事危在旦夕,我不去营救,如何对全公司负责?贪生怕死还算什么总经理?”说罢登车而去,寻找营救途径。1月30日突遭日军劫持,押到江湾日军军营。项松茂面对日军,怒斥日本侵略罪行。次日,项松茂惨遭,并被销尸灭迹,11位职工亦同时被害,这一天是1932年1月31日。五洲厂、店全体员工为了纪念这个殉难日,在店徽、厂徽上加刻“131”字样,并把试制出的牙膏也用“131”作为商标。

随着项松茂的殉国,他的“药业帝国”也渐渐成了历史中的一丝尘埃。后来的《大公报》上,再也没有见到有关“人造自来血”的广告,他和“人造自来血”就这样消失了……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11册课文中心思想

《一夜的工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

《穷人》:本文通过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自己丈夫粗海生死未卜、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承担起照顾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穷人的生活贫穷、困苦,赞美穷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好情感,歌颂了天下穷人是一家的淳朴感情。

《白桦林的低语》: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记叙了无名守林工人守林护林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守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守林工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杨震暮夜却金》:本文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赂的故事,表现了杨震为官清廉、严以律己、不贪不占的高尚品质。

《尊敬普通人》:本文写了一个世纪老人历经百年的人生感悟:应该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第二单元

《唯一的听众》:本文通过讲述“我”在素不相识的老教授真诚的帮助、热情的鼓励下,由一个“音乐***”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赞颂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寓言二则》:《东施效颦》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态,反增丑态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地照搬,结果只回是适得其反;《楚王好细腰》通过达官显贵们束腰以求楚王宠信的丑陋举止,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

《做一个最好的你》:本文以亲切、中肯的语气娓娓到来,揭示了自信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从容面对人生。

《有些人》:作者回忆了几个普通人给自己留下人生感悟的事,描述了它们对自己的触动,表达了自己多人生的深刻认识。

《丑公主》:本文通过公主“相亲”的戏剧场面,赞美了公主和王子追求心灵美,不以貌取人的美好品德。

第三单元

《长江之歌》:诗人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宏伟壮观,抒发了对长江的爱与依恋,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三峡之秋》:本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凉州词》:这首诗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虽极力写士卒不得还乡的愁怨,却慷慨悲壮、胸襟开阔。

《浪淘沙》:这首诗想象绮丽、气魄雄伟、胸怀宏阔,具有浪漫情怀。诗人笔下的的黄河雄奇壮美,而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也表露无遗。

《黄河之水天上来》: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观以及对两岸的恩泽,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同时警示人们要爱黄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最后的淇淇》:本文作者运用严峻犀利的笔调,从生命垂危的“淇淇”写起,指出白鳍豚于灭绝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有危机感,要保护长江、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 《体育颂》:本文以昂扬的笔调,包含深情地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本文记叙了中国女排队长兼二传手孙晋芳的事迹,赞美了她刻苦训练、勇于拼搏、团结同伴的精神。

《学奕》: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足球史话》:本文以课文的史料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过程,说明足球运动发展迅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手拉手》:本文通过优美而昂扬的笔调赞颂了体育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心灵感受,颂扬了高尚的体育精神。

第五单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花脸》:作者通过买花脸,戴花脸及因花脸闯祸等生活细节,表现“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发“我”心灵深处所隐藏的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

《荷塘旧事》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在菏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对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的讴歌之情。

《报纸的故事》:本文记叙了作者失业居家后订报纸、读报纸的一段经理,本文笔调低沉、哀婉,表现出了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母亲的纯净水》: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为儿女准备“纯净水”的经过。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

第六单元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叙述中国小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求完成父亲未完成事业的感人事迹。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黑孩子罗伯特》:本文记叙了黑孩子罗伯特为了实现与白人女孩丽莎友好相处的梦想而忍痛放弃梦寐以求的战斗机的故事,赞颂了罗伯特纯真、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诚恳面队生活的美德。

《别挤啦》:本诗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书写,表现了作者向往和追求人间美好理想,追求人间的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

《瑞恩的井》:《瑞恩的井》讲的是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能实现心中的愿望:为处在饥饿、疾病中的非洲儿童打一口井,靠自己的努力募集60000美元,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展现了男孩瑞恩美好的内心世界。

《阳光皮肤》本文以课堂对话为线索,讲述了在国际少年班里众多小朋友之中的“我”企盼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

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本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回到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出塞》:本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夜莺之歌》:本文记叙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自称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军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小英雄雨来》:本文写了在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故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第八单元

《墨竹图题诗》:作者以竹为依托,表达自己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怀,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苍松怪石图题诗》:作者借松柏与怪石写出自己不屈不挠、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和性格。“苍松”与“怪石”,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立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相映衬。 《墨梅图题诗》:作者借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竹颂》:本文作者从劲竹的生长、气节、态度等多方面入手,写尽了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本质,赞颂竹的情操和美德。

《梅香正浓》:作者使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详细记叙了明朝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民族危亡时的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黄山松》:诗人以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昂扬的革命斗志描绘了“黄山松”这一英雄形象,热烈赞美了黄山松的艰苦奋战、不屈不挠,并表达了向黄山松学习的决心。

要加分哦~~~~~~·

第一单元

《一夜的工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

《穷人》:本文通过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自己丈夫粗海生死未卜、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承担起照顾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穷人的生活贫穷、困苦,赞美穷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好情感,歌颂了天下穷人是一家的淳朴感情。

《白桦林的低语》: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记叙了无名守林工人守林护林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守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守林工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杨震暮夜却金》:本文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赂的故事,表现了杨震为官清廉、严以律己、不贪不占的高尚品质。

《尊敬普通人》:本文写了一个世纪老人历经百年的人生感悟:应该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第二单元

《唯一的听众》:本文通过讲述“我”在素不相识的老教授真诚的帮助、热情的鼓励下,由一个“音乐***”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赞颂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寓言二则》:《东施效颦》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态,反增丑态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地照搬,结果只回是适得其反;《楚王好细腰》通过达官显贵们束腰以求楚王宠信的丑陋举止,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

《做一个最好的你》:本文以亲切、中肯的语气娓娓到来,揭示了自信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从容面对人生。

《有些人》:作者回忆了几个普通人给自己留下人生感悟的事,描述了它们对自己的触动,表达了自己多人生的深刻认识。

《丑公主》:本文通过公主“相亲”的戏剧场面,赞美了公主和王子追求心灵美,不以貌取人的美好品德。

第三单元

《长江之歌》:诗人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的宏伟壮观,抒发了对长江的爱与依恋,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三峡之秋》:本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凉州词》:这首诗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虽极力写士卒不得还乡的愁怨,却慷慨悲壮、胸襟开阔。

《浪淘沙》:这首诗想象绮丽、气魄雄伟、胸怀宏阔,具有浪漫情怀。诗人笔下的的黄河雄奇壮美,而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也表露无遗。

《黄河之水天上来》: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观以及对两岸的恩泽,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同时警示人们要爱黄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最后的淇淇》:本文作者运用严峻犀利的笔调,从生命垂危的“淇淇”写起,指出白鳍豚于灭绝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有危机感,要保护长江、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 《体育颂》:本文以昂扬的笔调,包含深情地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本文记叙了中国女排队长兼二传手孙晋芳的事迹,赞美了她刻苦训练、勇于拼搏、团结同伴的精神。

《学奕》: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足球史话》:本文以课文的史料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过程,说明足球运动发展迅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手拉手》:本文通过优美而昂扬的笔调赞颂了体育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心灵感受,颂扬了高尚的体育精神。

第五单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花脸》:作者通过买花脸,戴花脸及因花脸闯祸等生活细节,表现“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发“我”心灵深处所隐藏的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

《荷塘旧事》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在菏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对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的讴歌之情。

《报纸的故事》:本文记叙了作者失业居家后订报纸、读报纸的一段经理,本文笔调低沉、哀婉,表现出了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母亲的纯净水》: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为儿女准备“纯净水”的经过。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

第六单元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叙述中国小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求完成父亲未完成事业的感人事迹。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黑孩子罗伯特》:本文记叙了黑孩子罗伯特为了实现与白人女孩丽莎友好相处的梦想而忍痛放弃梦寐以求的战斗机的故事,赞颂了罗伯特纯真、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诚恳面队生活的美德。

《别挤啦》:本诗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书写,表现了作者向往和追求人间美好理想,追求人间的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

《瑞恩的井》:《瑞恩的井》讲的是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能实现心中的愿望:为处在饥饿、疾病中的非洲儿童打一口井,靠自己的努力募集60000美元,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展现了男孩瑞恩美好的内心世界。

 《阳光皮肤》本文以课堂对话为线索,讲述了在国际少年班里众多小朋友之中的“我”企盼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

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本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回到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出塞》:本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夜莺之歌》:本文记叙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自称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军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小英雄雨来》:本文写了在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故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第八单元

《墨竹图题诗》:作者以竹为依托,表达自己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怀,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苍松怪石图题诗》:作者借松柏与怪石写出自己不屈不挠、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和性格。“苍松”与“怪石”,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立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相映衬。  《墨梅图题诗》:作者借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竹颂》:本文作者从劲竹的生长、气节、态度等多方面入手,写尽了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本质,赞颂竹的情操和美德。

《梅香正浓》:作者使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详细记叙了明朝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民族危亡时的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黄山松》:诗人以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昂扬的革命斗志描绘了“黄山松”这一英雄形象,热烈赞美了黄山松的艰苦奋战、不屈不挠,并表达了向黄山松学习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