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占地1,600亩,现代化校舍面积66万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校园环境清幽秀雅。学校馆藏图书200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院部设置分为--美术学院,法学院,文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成教(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体育学部与计算与实验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1,545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正副教授500余人,博士导师、硕士导师150余人,享受院津贴专家20余人,省部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40余人。另长期聘请国内外***教授、客座教授6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文、理、法、工、管理、经济、历史、医学、艺术9大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专业和1个博士专业,其中2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有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民族学、民族高等教育、女书文化、民族文化、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古典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0个研究所(中心)。近年来,学校共出版学术著作750余部,完成科研项目5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9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9,000多篇。50多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40,000多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俄罗斯、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大学合作办学,建立师生对等互访机制,开展国际间科学文化合作研究,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招收留学生。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和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共建院校, 2001—2002年、2003-2004年连续2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5月学校被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经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南民族大学的办学模式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的威斯康星Plattevele州立大学、芮布拉斯加大学、惠特曼学院,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昆士兰大学,加拿大的圣·弗朗西斯·查维尔大学、里贾纳大学、萨斯喀彻温印地安联邦学院,德国路德维希堡公共管理大学,日本的东京学艺大学,韩国的全北大学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每年都选派一些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并聘请大批外国专家来校执教,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同时,每年也选派一些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学习交流。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办学理念,坚持走“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品牌荣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正朝着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历史沿革
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将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改为院、处、科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校园环境
校外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学校西面南湖,北临雄楚大道。东临武汉科技学院,南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面即为华中农业大学。
校内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教学区,宿舍区,教工区。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精致环境。
住宿
学校内现有宿舍26栋,公寓15栋.另有校外当代学生公寓社区
餐饮
校内有包括学生食堂5个(第一、二、三学生食堂、***食堂、大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两个(大礼堂后为教工一食堂,东家属区内有教工二食堂)。
网络社区
现有中南民大论坛、南湖虫子论坛、5016论坛三大论坛。
文化传统
校训 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
文体活动 南湖杯;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第二课堂;挑战杯……
生活传统 早操签到;卓越走廊晨读
社团列表
社会实践基地┆剪纸艺术协会┆考研与就业协会┆六月航灯协会┆玫瑰圆诗社
乒乓球协会┆管理信息工程协会┆公共管理协会┆路标读书社┆月亮化石剧团┆民族研究会
资教工作站┆舞蹈协会┆爱心超市┆未来管理者协会┆**社┆武术协会┆
足球协会┆摄影协会┆排球协会┆辩论协会┆影翼轮滑协会┆台球协会┆羽毛球协会
艺苑书画协会┆电子协会┆英语协会┆日语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法学研究会
重要校园媒休
中南民族大学民大在线 中南民族大学广播台 中南民族大学校报 中南民族大学民大论坛 大学四年杂志
中南民族大学共青网 中南民族大学学工网
学校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 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占地1,446亩,现代化校舍面积68.94万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校园环境清幽秀雅。学校馆藏图书237.6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学校现有教职工1,667人,其中专任教师992人,正副教授369人,博士导师、硕士导师179人 。教师中,有省部级以上专家及学科带头人共58人。 学校组建了由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文、理、法、工、管理、经济、历史、医学、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专业和1个博士专业,其中2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有8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33个研究所(中心)。近年来,学校共出版学术著作750余部,完成科研项目5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9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9,000多篇。50多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40,000多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先后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Plattville分校、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德国路德维希堡财政与公共管理大学、日本文理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共建院校, 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连续3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5月学校被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经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中南民族大学的办学模式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办学理念,坚持走“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品牌荣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正朝着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历史沿革
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将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改为院、处、科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校园环境
校外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学校西面南湖,北临雄楚大道。东临武汉科技学院,南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面即为华中农业大学。
校内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教学区,宿舍区,教工区。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精致环境。
住宿
学校内现有宿舍26栋,公寓15栋.另有校外当代学生公寓社区
餐饮
校内有包括学生食堂5个(第一、二、三学生食堂、***食堂、大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两个(大礼堂后为教工一食堂,东家属区内有教工二食堂)。
网络社区
现有中南民大论坛、南湖虫子论坛、5016论坛三大论坛。
文化传统
校训 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
文体活动 南湖杯;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第二课堂;挑战杯……
生活传统 早操签到;卓越走廊晨读
社团列表
社会实践基地┆剪纸艺术协会┆考研与就业协会┆六月航灯协会┆玫瑰圆诗社
乒乓球协会┆管理信息工程协会┆公共管理协会┆路标读书社┆月亮化石剧团┆民族研究会
资教工作站┆舞蹈协会┆爱心超市┆未来管理者协会┆**社┆武术协会┆
足球协会┆摄影协会┆排球协会┆辩论协会┆影翼轮滑协会┆台球协会┆羽毛球协会
艺苑书画协会┆电子协会┆英语协会┆日语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法学研究会
重要校园媒休
中南民族大学民大在线 中南民族大学广播台 中南民族大学校报 中南民族大学民大论坛 大学四年杂志
中南民族大学共青网 中南民族大学学工网
[英]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学校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 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占地1,446亩,现代化校舍面积68.94万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校园环境清幽秀雅。学校馆藏图书237.6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学校现有教职工1,667人,其中专任教师992人,正副教授369人,博士导师、硕士导师179人 。教师中,有省部级以上专家及学科带头人共58人。 学校组建了由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文、理、法、工、管理、经济、历史、医学、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专业和1个博士专业,其中2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有8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33个研究所(中心)。近年来,学校共出版学术著作750余部,完成科研项目5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9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9,000多篇。50多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40,000多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先后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Plattville分校、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德国路德维希堡财政与公共管理大学、日本文理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共建院校, 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连续3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5月学校被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经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中南民族大学的办学模式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办学理念,坚持走“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品牌荣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正朝着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历史沿革
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将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改为院、处、科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校园环境
校外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学校西面南湖,北临雄楚大道。东临武汉科技学院,南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面即为华中农业大学。
校内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教学区,宿舍区,教工区。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精致环境。
住宿
学校内现有宿舍26栋,公寓15栋.另有校外当代学生公寓社区
餐饮
校内有包括学生食堂5个(第一、二、三学生食堂、***食堂、大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两个(大礼堂后为教工一食堂,东家属区内有教工二食堂)。
网络社区
现有中南民大论坛、南湖虫子论坛、5016论坛三大论坛。
文化传统
校训 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
文体活动 南湖杯;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第二课堂;挑战杯……
生活传统 早操签到;卓越走廊晨读
社团列表
社会实践基地┆剪纸艺术协会┆考研与就业协会┆六月航灯协会┆玫瑰圆诗社
乒乓球协会┆管理信息工程协会┆公共管理协会┆路标读书社┆月亮化石剧团┆民族研究会
资教工作站┆舞蹈协会┆爱心超市┆未来管理者协会┆**社┆武术协会┆
足球协会┆摄影协会┆排球协会┆辩论协会┆影翼轮滑协会┆台球协会┆羽毛球协会
艺苑书画协会┆电子协会┆英语协会┆日语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法学研究会
重要校园媒休
中南民族大学民大在线 中南民族大学广播台 中南民族大学校报 中南民族大学民大论坛 大学四年杂志
中南民族大学共青网 中南民族大学学工网
外部链接
://.scuec.edu.cn/
中南民族大学主页
://news.scuec.edu.cn/
中南民大在线
://bbs.scuec.net
://bbs.scuec.edu.cn
中南民大论坛
://.nanhubbs/bbs
南湖虫子论坛
://post.baidu/f?kw=%D6%D0%C4%CF%C3%F1%D7%E5%B4%F3%D1%A7
中南民族大学百度贴吧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