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培训给家长-足球课家长寄语

tamoadmin 体育头条 2024-08-13 0
  1. 为什么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去踢球?

就你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想起我上小学时参加足球夏令营,一会有人伤了,一会有人累晕累吐了,处理不好的话家长们来找你要说法。

你人手不够的话还是别弄了,现在随便哪个小孩擦破点皮,医药费都够你忙活一阵。你实在要弄的话,我写个宣传你看下如何。

XX足球培训班欢迎您的孩子

足球培训给家长-足球课家长寄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期您的孩子还在电视和打游戏吗?您的孩子身体和视力一天比一天差吗?您还在担心自己去上班的时候他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吗?现在请加入我们的期足球培训班吧,我们有专业的足球教练,每天xx小时的专业训练,让他踢好球,身体好,和其他孩子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过一个完美充实的期。在我们的看护下,您的孩子在锻炼身体的时候不会像练武术、跆拳道那样容易受伤,也不会过度疲劳。我们的教练们都会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用心呵护,绝不会体罚孩子,您不满意可以随时把孩子领走,也欢迎您来实地观看。

然后介绍下具体的训练内容。

为什么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去踢球?

问小,不问大

很多父母在训练课结束之后都会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训练课学到什么了?”、“今天练得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往往也得不到有实际内容的回答。孩子会感到很难回答,或者只会简单回答“还行吧!”。青少年,尤其是十岁以下儿童,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你问孩子一个很泛泛的问题,孩子根本无从给你答案。

试想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参加了一堂时长几个小时的培训课程,课后,别人问你今天都学到什么了?你是否能够立刻给出详实的答案来?我们成年人已然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一个有效地了解孩子训练情况的问题应该是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并且是基于父母先前对孩子具体训练情况的了解。

“今天训练课上玩儿新的带球游戏了吗?”

“玩儿了。”

“几个人一组?”

“四个人一组,有一个站中间,然后。。。。。。”

像这样有明确指向的问题,孩子回答起来容易,这样才能保证对话有进行下去的可能,家长也能更详实地了解到孩子当天的训练动向。

问过程,不问结果

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一种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育,即分数就是一切,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也经常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思维方式代入到同自己孩子们的沟通中。“今天进球了吗”,“教练有没有安排你首发”经常是家长们习惯问的问题。

俗话说问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你的孩子在当天的训练课上表现不佳或者遇到一些不愉快,这种有明显期待性的问题只会再度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因为孩子会担心一旦说出实情,父母一定会对自己很失望,会对自己进行批评。如此久而久之,孩子难免会把来自父母的压力转嫁到足球课上,认为是足球课导致自己总挨批评,从而抵触参加训练。

而恰当的提问方式应该是“今天你练习射门时用的左脚还是右脚”,“今天踢练习赛你给队员传了几次球”这种关注过程的问题,因为任何兴趣的养成,关键在于对过程的享受。引导并鼓励孩子与你分享训练过程,听孩子兴高烈地描述,把和结果统统忘掉吧!

不要否定,将心比心

周末的训练场边,总是会有许多家长观察自己孩子在球场上的表现。很多家长往往忽略掉孩子的进步而只记住了孩子在场上的失误或者表现差强人意之处,等到训练结束后对着又渴又累的孩子喋喋不休自己总结的所谓“注意事项”。

我们先不说这种方式是否正确,而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足球的孩子,在用心接受了两个小时的高强度运动训练,又累又渴的状态下回到父母身边,想与他们分享你的球场经历的时候,迎接你的却是劈头盖脸的“指导”、“意见”,那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那我们不妨再设一下,当你观摩训练中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比赛时总是抱怨队友传球太慢,而你是一个有耐心的家长,在训练结束后并没有直接向孩子指明问题所在,而是讲起自己小时候相同的经历:

“你觉得今天你和队友配合的怎么样?”

“***传球太慢了!”

“我以前踢球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开始我的队友总是不能把球传到我的脚下。”

“啊。。。。。。那太没劲了!”

“是啊,后来我发现,是不是我速度太快了,于是我试着慢一点儿往前跑。”

“那后来呢?”

“后来我每次都能接到队友的传球了。”

“真的么?”

“当然了,不信下次你可以试一试。”

“好!”

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秉承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自满”这样的论调,从小跟孩子强调要谦虚,不能自夸,谦虚本身没错,可久而久之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握不好这个“度”,以至于在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儿,没必要总表扬,孩子夸多了容易骄傲”这样的想法从而毫无表示。

殊不知青少年,尤其是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是非常喜欢被人夸奖的,就好比成年人通过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来实现自我价值,并由此产生成就感作为持续下去的动力。

多来点儿诸如此类的夸奖,你会发现,这样做非但不会滋长孩子的自满情绪,反而会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加每一次训练课。

足球场上,来自长辈的夸奖和鼓励是对孩子本身努力付出的肯定,会激励孩子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如果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在球场上长久地坚持下去,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项运动,请不要吝惜您的夸奖!

人口大国,找不出几个能踢好球的。踢球的人待遇好,为何踢不出好球?可想而知,踢球的人未来在哪里?还是好好读书, 科技 强国。

我自己爱好踢球,从小学踢到现在四十多岁了,还在坚持,保持一周三场 养生 球的节奏。可惜只有一个女儿,不喜欢足球。但从我身边接触到的三个案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案例1:女儿小学同学A。女儿小学在一个足球传统校,学校每天早晨都会组织爱踢球的孩子晨练,还有下午训练,参加孩子很多,水平最高的一个已经进入国安梯队。人家不光踢球好,学习还好,是真正用脑子踢球的那种。上初中后,家长和孩子商量,最终还是停止了走足球道路,入读重点中学,只是把足球当好。和家长聊过,家长自身是高学历,北京中产,衣食无忧,认为孩子走足球这条路有两大弊端,一个是成材率太低,但另一个才是家长更看中的,即认为走足球道路,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会接触不到更优秀更睿智的人,不容易形成自身更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相比较之下,既然孩子学习也不错,他们更愿意让孩子走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这样的成长道路,在大学中也更容易找到学历相当背景相似的另一半,确保下一代孩子同样聪明睿智。

案例2:是听我周末足球俱乐部踢完球后的聚餐中,听某一前著名中超教练说的,他看不到中国足球未来时候举得例子。上海申花梯队,出了一对双胞胎足球天才,被誉为未来的孙吉孙翔。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原因是孩子家庭很富裕,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小的时候凭兴趣还能坚持,到年纪大点了,需要依靠自律和精神力去坚持的时候,坚持不下来了,家长有钱,也无所谓,全凭孩子兴趣,就退出了。

案例3:我女儿中学同学。我女儿就读的是一个北京顶级中学实验班,班里有一个男孩,11岁,估计智商130+,这真是最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阳光帅气,超级聪明,关键还超级自律,从不用家长管,每天自己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早晨6点起床,吃过早饭六点40自己打车行程20公里去上学,下午自己坐地铁或打车回家。小学时代也是梯队成员。甚至到了中学开始几个月也还努力参加训练,但在课业压力下,很快放弃了。没办法,实验班的压力不是吹的,全班学生平均智商130,我女儿每天功课搞到晚上11点半,周末参加两个辅导班,才勉强在班里处于中间靠上一点水平,要想不掉队,必须花时间投入。

总结起来,首先小学阶段家长还是普遍愿意送孩子去踢球的,锻炼体质,培养团队意识,但是中学后基本都退出了。1 现在课业压力大,不能学业和足球兼顾。2 家庭环境比较好后,不依靠孩子踢足球挣钱,有很多其余谋生方式。3.在中国职业足球环境中,高素质人员比例偏低,家长担心孩子学坏。

因为中国的这种特殊人际关系体制,聪明人就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汤这趟浑水!顶多就是个爱好而已,锻炼一下身体就好了,哪怕你技术再好,在中国想踢职业?门都没有!就算给你踢进了,你也不一定有上场的机会,就算给你上场,哪怕是进球了,也不会让你出名的!而且还存在球,稍微有点理想的人都会看不惯,看不惯就得罪他,得罪人你这一辈子就废了

一,足球是比较花费时间的运动,难免会占用学习、作业、辅导或其他学习时间。

二,担心孩子受伤,足球是激烈对抗项目,练球过程中难免会受伤,有些家长看到激烈冲撞会担心顾虑。

三, 社会 环境和足球大环境, 社会 普遍重视文化教育高于 体育 运动。中国足球环境不太好,在中国没有快乐足球的氛围。

四,足球成才率极低。

因为足球太黑了

看看中国国家队就知道了

如果中考,高考必考。那家长就送了。

有能力的,没关系的,走这条路太难出头。

14亿凑不齐11个能踢球的,太心痛。

企盼有生之年,能看到国足在亚洲杯,世界杯决赛的绿茵场地奔跑。

一群不读书人在一起,容易学坏!

我想啊,附近没场地,没有培训的啊?!全是篮球培训的,你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