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克迪纳摩足球队-明斯克dnd

tamoadmin 球队专区 2024-08-29 0
  1. 为什么东欧球队好多叫“迪纳摩”的?

2015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14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13年 波里索夫巴特

明斯克迪纳摩足球队-明斯克dnd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12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11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10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09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08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07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06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05年 索利戈尔斯克矿工

2004年 明斯克迪纳摩

2003年 戈梅利

2002年 波里索夫巴特

2001年 比卓拿

2000年 斯拉维亚

1999年 波里索夫巴特

1998年 德内普

19年 明斯克迪纳摩

1996年 斯拉维亚

1995年 明斯克迪纳摩

1994-95 明斯克迪纳摩

1993-94 明斯克迪纳摩

1992-93 明斯克迪纳摩

1992年 明斯克迪纳摩

为什么东欧球队好多叫“迪纳摩”的?

苏德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专家学者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所津津乐道。在持续四年的战争中,苏德双方总共投入了近千万人的兵力,在从莫斯科到柏林的广袤地域殊死搏杀,堪称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战。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对这场战争的了解,都还停留在波澜壮阔的正面战场。实际上,在俄罗斯大地的广阔森林与沼泽中,还有另外一群战士,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围剿烧杀下顽强抵抗,不间断地战斗了三年,这段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也足以彪炳青史。

敌后战场的开辟

俄国人展开游击战争的历史可谓久远,早在1812年的那场战争中,俄国游击队就令拿破仑的大军疲于应付。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入侵之后,游击战的星星之火几乎立即就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重新燃起。早在1941年6月底,还在快速推进中的德军就不断报告,其后方的交通线、野战医院与警戒部队频繁遭到小股残敌的袭击,这是苏联游击队的雏形,不过此时的游击队大多数是被打散而临时集结的红军正规军官兵。这种游击战是完全自发的,他们的主要意图是在德军后方重新集结起来,躲避德军的搜捕,寻机重新突围返回战线。而在战争爆发后,苏联也在迅速开始着手组织游击战争,苏联庞大的国家机器迅速启动。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中号召广大人民在沦陷区展开游击战,7月28日,内务人民委员会和苏联的党、团组织开始号召各地的党团员加入游击队。

战争初期的苏联游击队,可以看到距离镜头最近的是一位年纪较大的游击队员。

在战争初期,苏联的游击队主要由内务部组织的歼击营、苏联地方自发组织的游击队和被打散的红军官兵组成。其中歼击营是由地方***员、工人、红军预备役军人和志愿者组成的非正规军。而在敌后还有大批各级党组织组建的游击队,其成员大都是中老年平民,往往以地区党组织为核心,组成较为松散的游击队。这种游击队一般规模在50—80人左右,领导者通常是当地党的负责人、边防军军人和集体企业的领导。苏联军方在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牵头下,也组织了战斗营和破坏分队开展游击行动,这种部队往往以3-10人一组,深入敌后切断电话线、破坏和燃料库、爆破铁路,攻击德军单个或零散的车辆。

正在接受正规军军官训练,学习使用的游击队员

另外,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专门用于游击战的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这种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作为正规军,执行的是类似盟军的特种空勤团或者突击队的任务,在深入敌后执行任务之后返回本方战线。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除了大批内务部中央学校和边防军学校的教官与学员之外,还有被动员起来的团员,莫斯科手表厂、汽车厂、轴承厂的工人,此外还有诸如“迪纳摩”“斯巴达”“火车头”等体育协会动员的运动员,如今在欧洲赛场上经常亮相,为中国球迷所耳熟能详的莫斯科中央陆军、莫斯科迪纳摩和明斯克迪纳摩足球队的运动员也加入了这支部队。此外,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也包括许多在苏联的外国人,美国、西班牙、保加利亚、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捷克、法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越南和匈牙利人,他们大都是在西班牙内战之后流亡到苏联的国际纵队老兵。

斯大林很快就意识到,在战局如此危急的时刻,必须破坏交通设施,以延缓德军的推进并切断其后勤供应。在1941年6月22日到9月16日,深入敌后的苏联游击队总共炸毁了447处铁路涵洞和桥梁和250处铁轨,其中兵锋直指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后方总共有117处涵洞和铁路桥被炸毁。苏军游击队的破坏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德军的进攻步伐。不过总的来说,1941年由内务人民委员会组织打入敌后的游击队,在反苏且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部分地区很难站得住脚,只有俄罗斯中、北部和白俄罗斯地区,游击队的活动还算比较频繁。而1941年的苏联游击队行动缺乏整体规划,对德军后方交通线的攻击相对零散,人员也缺乏适当的训练和指挥,各个地方和系统的游击队各自为战,缺乏主动性,加之德军长驱直入,战局不利,很多游击队员要依靠政治工作者的鼓励甚至威逼才能作战,逃亡现象严重。特别是地方组织的游击队,一旦指挥人员逃亡或牺牲,整个游击队往往土崩瓦解。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游击队和德军反游击部队的主要焦点之一就是交通线,图中可以看到正在桥梁上安置的游击队员。

德军版的“三光政策”

另一方面,纳粹德国军政***在入侵苏联之前,对苏联的整体实力存在严重误判,天真地认为战争将在1941年内结束,并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苏联游击武装同样毫无准备。随着原的落空,德国国防军除了要应对正面战场上苏军的压力,也被日益活跃的苏联游击队所困扰。与一般人们的印象相反的是,德军在治安战中的主力其实是国防军。不过尽管德军竭尽全力抽调部队到后方清缴游击队,但是由于前线吃紧,德军不得不专门成立了用于清缴游击队的保安师,负责各个集团军群后方地区的治安,德军的保安师最初有9个,后来增加到了14个。除此之外,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等仆从国也提供了相当部队用于反游击战任务。但即使如此,德军在占领区的治安兵力仍然严重不足,根据数据统计,平均每3平方英里地区只有2个德国士兵。

从1941年年底到1942年年初,苏联游击队迎来了战争中最寒冷的冬天,整个德军后方的苏联游击队只剩下3万人左右,但是德军剿灭游击队的妄想仍然破灭了。随着战争的长期化带来的各种短缺和前线部队供应不足,德国人迅速撕下了“亲善”的面具,露出了以战养战的獠牙。为了保证国防军和德国国民的粮食供应,德国在苏联占领区实施彻底的掠夺政策。1941年,德军过度征收粮食导致其后方占领区出现了“无粮区”,整个地区一片荒芜,从前线到后方的300公里范围内,连配种的家畜和谷种都被搜刮一空。为德军第六集团应粮食的哈尔科夫补给区就变成了这种所谓的“无粮区”。这一政策导致在1941-1942年间仅在哈尔科夫就有11918名当地居民饿死。此外,从1941年侵入苏联开始,德国人一方面残酷的虐待俘虏,导致本来可以作为人力的苏军战俘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却又在战区强征平民,修筑道路、铁路和野战工事。1942年以后,为了缓解人力的短缺,德国占领当局一面以强迫手段掳掠了大批平民前往德国充当奴隶劳工,另一面稍微改善了苏军战俘的待遇,使之充当奴隶劳工或伪军,这种前后矛盾而又残暴短视的占领政策自然会激起民众的反抗,从而成为游击队滋生的土壤。

1942年被俘的游击队员,一旦被俘,等待他们的往往是或绞刑。

在基辅被绞死的游击队员,注意他胸前挂的牌子,上边写的往往是恐吓式的内容,德军希望借此杀一儆百。

正在游击队员的德军士兵,注意最近的那名士兵,脸上显然还带着笑容。

有一种观点认为,德国入侵苏联初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如果德国占领当局取怀柔手段,势必能够争取到苏联民众的支持与合作。但其实从历史上看,德国武装力量在反游击战中使用无情的镇压手段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普法战争、1904—1905年德属西南非洲的赫雷罗族起义、一战占领比利时和法国期间,德国(普鲁士)军队都展现出了凶狠而暴虐的一面,二战中的德国国防军无非是在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而已。在反游击战中,残酷的手段虽能一时平息抵抗,长远看只能带来恶性循环,无论是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取“三光政策”和铁壁合围的日军,还是在陷落苏区实施“五光十杀”和保甲连坐的***军,最终都难以彻底剿灭游击武装,德军在苏联的境遇也是如此。正如马克斯·布特(Max Boot)在《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中所做的总结:“仅仅定期的‘扫荡’或‘警戒搜索’行动,甚至像纳粹那样残酷的镇压手段都会失败,原因是平民知道起义者会在军队撤走后回来”。因此德军的暴行除了激起更多的仇恨之外,却无法有效控制占领区,在残酷的围剿下,苏联游击队的规模反而越来越大,逐步成为仅次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欧洲第二大游击武装。

1985年拍摄的苏联**《自己去看》(Иди и смотри)的剧照,这部影片真实的反应了德军镇压游击队的残酷手段,以至于得到了“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评语。剧情中将大批“通匪”的平民关进谷仓中活活烧死的情节,在德军的反游击战中是非常常用的手段。

扭转乾坤的苏联游击队

1942年5月,苏联在莫斯科成立了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用以统一指挥敌后游击战场。在方面军司令部下还配属有游击队地区司令部,下辖若干游击旅。苏军在1942年初的大反攻造成德军战线上的诸多缺口,苏联方面趁此机会增加对游击队的支援力度,并且改组了游击队的指挥体系,有不少苏军部队通过渗透或空降的方式深入敌后,而通过空投等方式,此外苏军还为游击队输送了相当的武器,其装备得以大大改善,甚至某种程度超过了德军的治安部队。也开始注意到苏联愈演愈烈的游击行动,他进一步强调要用铁腕手段来惩治游击队,保证后方交通的安全。但是,在当年5月1日到7月31日,德军第16集团军后方就有30座桥梁被炸毁,84处铁路北破坏,20台机车和113节车厢被毁伤,严重影响了德军的运输,根据时任德军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的回忆,在1942年底该师奉命为斯大林格勒德军解围的行动中,在乘火车调动的过程中就遭到了游击队的袭扰,中乘坐军列的德军官兵必须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反击破袭的游击队,另外为了防止列车出轨,在通过游击区的时候火车必须低速行驶,而且还要在车头前面挂两或三节空车厢。

在白俄罗斯密营中的游击队员及其家人

另外,与中国和南斯拉夫战场上游击武装基本孤军奋战的情况不同的是,苏联游击队不但得到了正规军的大力援助,对正面战场也起到了不小的配合作用,在苏***入反攻后,苏军部队也经常能得到游击队的支援。1942年11月月底,苏军在勒热夫方向的进攻失败,在战斗中突入敌后的苏军第20骑兵师及其他部队总共大约4000人被切断,这支队伍进入瑟乔夫卡和别雷之间波钦基沼泽地区的大片森林沼泽地带,与在当地活动的游击队汇合。第20骑兵师和游击队共同与围剿德军周旋了一个月多月,多次袭击德军横跨第聂伯河的大桥和交通线沿线德军据点,严重破坏了德军后方的交通,甚至得到了科涅夫的通令嘉奖。1943年初,这支骑兵部队在在游击队的配合下于突出包围,回到了苏军主力的行列。

正在接受勋章的游击队员,注意他胸前的十字架,这可能是游击队中的一位牧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迅速形成了“统一战线”,各个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的人们纷纷团结起来,抵抗德军的入侵。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苏德战争的主动权易手,苏联红***入战略反攻,苏联游击队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机。苏联游击队逐渐走出了早期各自为战的模式,开始从机构上加强了统一指挥,逐渐开始强调在整个战线后方实施规模更大的行动,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获得了继陆海空军之后第四兵种的地位。在苏联众多的游击队中,最具色彩的当属西多尔·阿尔捷米耶维奇·科夫帕克(Sidor Artemyevitch Kovpak)及其指挥的游击队。曾经参加过一战和内战的科夫帕克在卫国战争爆发时已经55岁,担任乌克兰苏梅地区某地的区委书记,当年8月科夫帕克组织了一支50个人的游击队,成员主要是当地党政人员。在科夫帕克的指挥下,这支游击队一直活跃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地区,甚至还组织了向喀尔巴阡山地区的远征。科夫帕克所部到处破袭交通线,攻击小股敌军,逐渐成为了苏联游击运动的代表人物。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队伍不断扩大,除了吸纳各路游击武装、后方空投的伞兵和投诚的伪军之外,甚至连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法国仆从军都投奔到了科夫帕克的麾下。经过苏联军方的补充和战斗缴获,科夫帕克的游击队也从最初的几十条发展到了拥有火炮的规模,此后更是成立了以科夫帕克的名字命名的乌克兰游击第1师,他本人也先后两次荣获“苏联英雄”这一至高荣誉。

被授予少将军衔,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科夫帕克

在至关重要的库尔斯克战役前,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指挥下的游击队为苏军提供了大量德军集结和调动的情报。而在8月到9月,随着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败和苏军的总反攻,游击队更是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攻势,通过袭击铁路线,使德军的后勤运输彻底瘫痪。

在决定性的1944年,苏联游击队发展到了27万人。随着1944年春夏之际的临近,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白俄罗斯战役中保证后方安全,德军犹效奋臂螳螂,仍做困兽之斗,试图挽救败亡的命运。为了保证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安全,德军针对乌沙奇—列佩利—先诺地域之间的苏军游击区,展开了空前的大围剿,以第三装甲集团军为主力,发动了代号为“阵雨行动”的扫荡。该集团军所部向西攻入德维纳河左岸,第十六集团军则在北和西两个方向封锁游击队可能的突围行动。由于德军来势汹汹,加之苏联军方认为在未来的进攻战役中这块游击区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苏联游击队被迫和德军展开了阵地战,苏军主力不但出动空军支援,而且还在北方集团军群右翼展开了牵制性的进攻,以期缓解游击队的压力。但最终由于德军的优势太大,第二装甲集团军在党卫军和警察部队的配合下,逐步压缩并切割游击区,到5月中旬游击区基本丧失,根据德军陆军总司令部的记载,行动中总共击毙76名游击队员,俘虏5286人。在损失了一万余人之后,大约3000-4000名游击队员向南突围。然而,尽管损失惨重,德军后方的游击队活动却并未停息,苏军游击队的行动反而比以前更加活跃,规模不减反增,而且逐渐开始攻击更重要的目标。在重火器的支援下,苏军游击队频繁攻击交通线、支撑点、德军盘踞的居民点。

女游击队员

苏联版“小兵张嘎”——游击队中的少年

1944年6月19/20日晚,苏联游击队拉开了期待已久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序幕。这一次的大破袭规模甚至超过了1943年,德军后方铁路沿线和警戒哨所遭到了游击队的全面攻击,明斯克—奥尔沙和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铁路损毁相当严重,造成这两条铁路线数日之内无法通车。在此后的战役进攻阶段,游击队紧密配合正规军,在歼灭追击德军的过程中表现出色。苏军总参的总结中高度赞誉游击队在白俄罗斯战役中所起的作用:7月8日,第33集团军第70步兵师在“为了苏维埃白俄罗斯”游击旅的配合下歼灭了盘踞在特鲁别奇诺的德军;在明斯克周边的第3集团军第35军得到了3个游击旅的支援。7月3日,红军士兵和游击队员们一起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明斯克的城头。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联国土的全部解放,那些在沼泽、森林之间苦斗了三年的游击队员,如今纷纷换上了崭新的军装,融入滚滚向西的洪流。

解放基辅之后在街头行进的游击队员

一级卫国战争游击队奖章

50年代联邦德国在“非纳粹化”之后重新补发的反游击战章,注意匕首上边的圆盘,原版中的纳粹万字徽章已经被取消,因此德国老兵仍然能合法的佩戴这样的徽章。

东欧球队好多叫“迪纳摩”是因为在斯拉夫语系中,迪纳摩”的意思就是体育俱乐部。

迪纳摩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直流发电机”!但是在斯拉夫语系的词语,它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体育俱乐部。它不光代表的是足球,还有其他运动。

比如:

德国:柏林迪纳摩、 德累斯顿迪纳摩

莫斯科:莫斯科迪那摩

乌克兰:基辅迪那摩

白俄罗斯:明斯克迪纳摩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迪那摩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迪纳摩

美国:休斯顿迪纳摩

参考链接:迪纳摩(概念)_百度百科

://baike.baidu/link?url=PWGJryXPdPRCPighfglr_es_yWkM3zPR6QNSIGlj63M3vI9hYJkKdVTE4Fmquu9jU78gpaZRQRv9kysRZz2Jl_jP6UQeCQ0RKzbnW3y8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