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世界杂志1990年-足球世界停刊了吗

tamoadmin 球队专区 2024-09-02 0
  1. elatedlink>71
  2. 现代日本文学是什么?
  3. 老人与海的作者简介

annual的意思是:adj.每年的;年度的;一年生的;n.年刊;一年生植物。

annual的意思是:adj.每年的;年度的;一年生的;n.年刊;一年生植物。annual的详尽释义是adj.(形容词)每年的,年度的一年的,按年计算全年的植一年生的,一季生的周年的一年一次的按年的,一年内完成的。annual的读音是英['_nju_l];美['_nju_l]。

一、详尽释义点此查看annual的详细内容

足球世界杂志1990年-足球世界停刊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adj.(形容词)每年的,年度的一年的,按年计算的全年的植一年生的,一季生的周年的一年一次的按年的,一年内完成的n.(名词)年刊,年鉴,年报,一年出版一次的书一年生植物,一季生植物一年一度的[复](提交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二、英英释义

Noun:(botany)aplantthatcompletesitsentirelifecyclewithintHespaceofayear

areferencebookthatispublishedregularlyonceeveryyear

Adjective:completingitslifecyclewithinayear;"aborderofannualfloweringplants"

occurringorpayableeveryyear;"anannualtriptoParis"

"yearlymedicalexaminations"

"annual(oryearly)income"

三、网络解释

1.年刊:<&gt;收录全世界各地出版,各种语言,现仍出版(active)或停刊(ceased)的定期及不定期期刊、年刊(annual)、连续性出版品(monographicseries)、报纸等,种数总计超过250000种以上.

2.annual

2.年度:中四派位是抽取学生成绩所产生的名次,并不会自行再计算名次,所以和比重设定没有关系.中四派位是抽取年度(Annual)名次,成绩表列印的是否全年的名次?是否有人手改动学生名次?

3.每年:美___企_的各__的___分有每月(monthly)、每季(quarterly)、_每年(annual)三__程,...

四、例句

Thefirmhasanannualturnoverof$75million.

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为7500万美元。

Now,again,hisannualtriptoPari***egins.

现在,他一年一度的巴黎之行又开始了。

Thekindofplantisahardyannual.

这种植物是耐寒的一年生植物。

Annualorperennialherbs,ortallwoodybamboos.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高的木质的竹子。

Hisessayiscopiedfromacollegeannual.

他的论文是从一本大学年刊上抄下来的。

Manygardenplantsareannuals.

许多观赏植物都是一年生的。

五、常见句型

用作形容词(adj.)用作定语~+n.It'sanannualreport.

这是年度报告。Reportsshouldbeintegratedintooneannualstatement.

各部门的报告应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份年度报告。I'mplayingintheannualschoolconcertnextFriday.

下周五我将在学校年度音乐会上演出。Theearthmakesanannualcourseroundthesun.

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圈。Thefashionshowisanannualevent.

时装表演是一年一度的大事。Thegrandfatherhadassembledallthemembersofthefamilyfortheannualpicnic.

祖父把一家人聚在一起进行一年一度的野餐。Hehassixweeksannuallee.

他一年有六个星期的休。Marigoldsandzinniasareannualplants.

万寿菊和百日草都是一年生植物。Mr.White'sannualincomeis20,000dollars.

怀特先生的年收入是20,000美元。Theannualrainfallinthisareaislight.

这个地区的年降雨量很少。Theseareannualplants.

这些是一年生的植物。What'shisannualsalary?

他的年薪是多少?Theannualincomeofhisfamilyhasdoubled.

他家的家庭收入翻了一番。Yourbirthdayisanannualevent.

生日是一年一次的事。用作名词(n.)Cornisoneofanannual.

玉米是一年生植物之一。TheFootballAnnualfor2001kepthispictureinit.2001

年的《足球年刊》把他的相片登在上面。Manyuniversitiesheourannualskeptinthelibrary.

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收藏我们的年刊。六、经典引文

Giveshimthreescorethousandcrownsinannualfee.

出自:Hamlet,ShakespeareThebalance..repayablequarterlyinequalannualinstalments.

出自:Joyce七、词源解说

☆14世纪进入英语,直接源自古法语的annuel;最初源自拉丁语的annualem,意为年。annual的相关近义词

annals、yearbook

annual的相关反义词

biennial、perennial

annual的相关临近词

annuity、annoyance、annuals、Annuale、annualy、annually、annualize、annualised、annualcut、annualized、annualput、annualdata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annual的详细信息

哪位名人经历的挫折最多?

annual的详尽释义是:adj.(形容词)每年的,年度的一年的,按年计算的全年的植一年生的,一季生的周年的一年一次的按年的,一年内完成的。

annual的详尽释义是:adj.(形容词)每年的,年度的一年的,按年计算的全年的植一年生的,一季生的周年的一年一次的按年的,一年内完成的。annual的意思是adj.每年的;年度的;一年生的;n.年刊;一年生植物。annual副词:annually。

一、详尽释义点此查看annual的详细内容

adj.(形容词)每年的,年度的一年的,按年计算的全年的植一年生的,一季生的周年的一年一次的按年的,一年内完成的n.(名词)年刊,年鉴,年报,一年出版一次的书一年生植物,一季生植物一年一度的[复](提交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二、双解释义

adj.(形容词)[A]每年的,年度的,一年一次的heningeveryyearn.(名词)[C]一年生植物aplantthatlivesforonlyoneyearorseason[C]年刊,年报,年鉴abookcontainingdifferentstories,pictures,information,etc.三、网络解释

1.年刊:<>收录全世界各地出版,各种语言,现仍出版(active)或停刊(ceased)的定期及不定期期刊、年刊(annual)、连续性出版品(monographicseries)、报纸等,种数总计超过250000种以上.

2.annual

2.年度:中四派位是抽取学生成绩所产生的名次,并不会自行再计算名次,所以和比重设定没有关系.中四派位是抽取年度(Annual)名次,成绩表列印的是否全年的名次?是否有人手改动学生名次?

3.每年:美___企_的各__的___分有每月(monthly)、每季(quarterly)、_每年(annual)三__程,...

四、例句

Thefirmhasanannualturnoverof$75million.

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为7500万美元。

Now,again,hisannualtriptoPari***egins.

现在,他一年一度的巴黎之行又开始了。

Thekindofplantisahardyannual.

这种植物是耐寒的一年生植物。

Annualorperennialherbs,ortallwoodybamboos.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高的木质的竹子。

Hisessayiscopiedfromacollegeannual.

他的论文是从一本大学年刊上抄下来的。

Manygardenplantsareannuals.

许多观赏植物都是一年生的。

五、常见句型

用作形容词(adj.)用作定语~+n.It'sanannualreport.

这是年度报告。Reportsshouldbeintegratedintooneannualstatement.

各部门的报告应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份年度报告。I'mplayingintheannualschoolconcertnextFriday.

下周五我将在学校年度音乐会上演出。Theearthmakesanannualcourseroundthesun.

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圈。Thefashionshowisanannualevent.

时装表演是一年一度的大事。Thegrandfatherhadassembledallthemembersofthefamilyfortheannualpicnic.

祖父把一家人聚在一起进行一年一度的野餐。Hehassixweeksannuallee.

他一年有六个星期的休。Marigoldsandzinniasareannualplants.

万寿菊和百日草都是一年生植物。Mr.White'sannualincomeis20,000dollars.

怀特先生的年收入是20,000美元。Theannualrainfallinthisareaislight.

这个地区的年降雨量很少。Theseareannualplants.

这些是一年生的植物。What'shisannualsalary?

他的年薪是多少?Theannualincomeofhisfamilyhasdoubled.

他家的家庭收入翻了一番。Yourbirthdayisanannualevent.

生日是一年一次的事。用作名词(n.)Cornisoneofanannual.

玉米是一年生植物之一。TheFootballAnnualfor2001kepthispictureinit.2001

年的《足球年刊》把他的相片登在上面。Manyuniversitiesheourannualskeptinthelibrary.

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收藏我们的年刊。六、词汇搭配

用作形容词(adj.)~+名词annualaccounts年度决算表annualerage年平均数annualbudget年度预算annualconference年会annualevenconvention一年一度的欢乐节annualevent一年一度的大事annualexpenditure岁出annualfestival一年一次的节日annualflower-show一年一度的花展annualgrossdomesticproduct年国内生产总值annualgrowthrate年增长率annualholiday一年一次的日annualincome岁入annualinterest年利annualmagazine年刊annualmeeting年会annualoutput年产量annualplant一年生植物annualproduction年产量annualprofit年利润annualrainfall年降雨量annualreport年度报告annualrevenue国家的岁入annualsalary年薪annualshow一年一度的展览annualsubscription全年订阅annualtotal全年总额annualvisit一年一度的访问七、词语用法

adj.(形容词)annual用作形容词时不用于比较等级。annual的相关近义词

annals、yearbook

annual的相关反义词

biennial、perennial

annual的相关临近词

annuity、annoyance、annuals、Annuale、annualy、annually、annualize、annualised、annualcut、annualized、annualput、annualdata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annual的详细信息

现代日本文学是什么?

欧纳斯特·密勒·海明威生于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家六个孩子,他是第 二个。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童年似乎没有创伤。中 学是一九一七届的,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 运动全面发展(游泳、足球、射击,还偷偷地到当地体育馆去学拳击),参加辩论 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 写短篇(已经初具日后成熟的风格的苗头),写诗。他有时中途搭别人的车, 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猎区打鹭鸟,事后躲藏起来,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评家认 为,海明威离家出游说明他童年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别外一些批评家看来,则 象征他早年反判像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

他父亲与母亲的兴趣一定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他身上相克的反应和某种敌对性 。姐姐玛茜琳尼·山福德大他两年,但同海明威一起长大,说他父母亲“互相笃爱 ”,但承认他们“常常相互感到厌烦”。他母亲格雷丝·霍尔·海明威是公理教会信 徒,宗教观念强(她给四个女儿取了圣徒的名字),但也是一位有艺术修养的女人 ,她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组织的文化沙龙。他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 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心的、有训练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 ,他引起他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 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奥杰布华族印第 安人居住地去;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他们关系密切,虽然他父亲严于律己, 甚至比海明威太太更严格,更具有清教精神。

他双亲各自对他的影响至少粗粗看去是清楚的。他对户外活动的爱好,作为运 动员的训练和勇敢,从来没有减退过。他喜欢音乐(虽然讨厌学大提琴)和美术, 也一如既往。他珍爱巴哈和莫扎尔特,说他从“研究和声学与对位法”之中学到写 作方法;又说“我从画家身上学到的东西同从作家身上学到的东西一样”。从海明 威在像树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现有的材料看来,没有一点能说明他日后不是一个正 常的成年人。然而,我们看一看这位自传性异常突出的作家的创作,就发现那些以 涅克·阿丹姆斯为主人公的、关于那一段时间的故事(《印第安帐篷》、《医生与 医生妻子》、《某件事情的结束》、《三天大风》、《战斗者》与《者》), 写的却是暴力与恐惧、混乱与失望的主题——还有孤独;他的同学指了,孤独与多 才多艺是海明威当年最突出之点。

他毕业前两个月,美国参战。卡洛斯·倍克尔写道:“他面临的几条路是上大 学、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选择工作。他左眼有毛病,不适宜去打仗。一九一七年 十月,他开始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 之一。六个月之中,他访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者G·G·威灵顿 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海明威在《星报》头一次知道,文体象生活一样必须 经过训练。《星报》有名的风格要求单上印道:“用短句”,“头一段要短。用生 动活泼的语言。下面说,不要反面说。”海明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学会把写新闻 的规则化成文学的原则。

但是,战争的吸引力对海明威越来越大,他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后半月开始这场 探险。头两个月,他志愿在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前线只呆了一个星期 。在这个星期最后一在的下半夜,海明威在意大利东北部皮亚维河边的福萨尔达村 ,为意大利士兵分发巧克力的时候,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他旁边的一个士兵 打死了,就在他前面的另一个士兵受了重伤。他拖着伤兵到后面去的时候,又被机 关枪打中了膝部;他们到达掩护所的时候,伤兵已经死去。海明威腿上身上中了两 百多片碎弹片,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 了出来。他受伤的时候,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上星期。

五十年代早期,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 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摧残海明威身体的那次炸裂也渗透他脑子里去了 ,而且影响更长、更深远。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失眠,黑夜里整夜睡不着觉。五年之 后,海明威和他妻子住在巴黎,他不开灯仍然睡不着。在他的作品中,失眼的人处 处出现。《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柏尼斯,《永别了,武器》中的弗瑞德里克· 亨利,涅克·阿丹姆斯,《赌徒、修女和无线电》中的弗莱才先生,《乞力马扎罗 的雪》中的哈利和《清洁、明亮的地方》中的老年待者,都患失眠症,害怕黑夜。

那个年老的待者说:“这毕竟只是失眠。有这病的人一定不少。”失眠是那种 痛苦的并发症的症状,海明威、他的主人公和(“有这病的人一定不少”)他的同 胞都受到折磨。菲利普·扬对海明威的个性作了出色的、合乎情理的心理学分析, 提出一个论点,说他这次创伤民引起的情绪,非他理性所能控制。海明威晚年反复 地、着了魔似地这类似的经验,来驱除那种精神创伤;如果办不到,他就不断 地通过创作而浊思考来再现这个,为的是控制它所激起的忧虑。

扬明智地指出,海明威最终关心的是艺术,而不是创伤。然而,在局部范围内 ,扬的个性学说可以把海明威的为人与他的作品统一起来。而且,对于海明威观察 战争,对于这位艺术家,这种学说赋予特殊的意义。《永别了,武器》和一些短篇 出色地描述了战争在社会、感情和道德方面的含义,然而,使他的战争经验“ 难能可贵”的不止是这番描述:它在他心灵上锻铸出他对人的命运的看法,这几乎 影响他所有的作品。迫击炮的碎弹片成了残酷世界破坏力量的比喻,海明威和他的 主人公成了寻求生存道路、受伤的人类的象征。他已经差不多准备好,可以把那种 生活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了。

他取得红色英勇勋章之后的五年内,缓慢地却是目的地为写作生涯而努力。橡 树园热情欢迎它的英雄归来,但是海明威的父母亲——尤其是他的母亲——感到厌 烦,因为这个年轻的除了写作别无雄心,又极为乐意接受家庭的供养。有一度他为 多伦多《每日星报》和《星报周刊》写特写。他姐姐玛茜琳尼写道,他刚过完二十 一岁生日,他母亲提出最后通牒: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海明威搬 了出去,到芝加哥当了一年《合作》的编辑,这是一份宣传合作投资的机关报 。那年冬天,他认识了他在文学界头一位重要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并且通过安 徒森,认识了“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员。同时他认识并爱上了哈德莱·理查孙,她 是一位漂亮的红发女郎,比他大八岁。1921年九月,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在 家里的乡间别墅度蜜月,接着去多伦多,当了几个月的特写记者。

但是,他真心需要的是欧洲,是有空间的时间进行写作。海明威夫妇决心接受 一个驻国外***记者的工作。此后两年,海明威成了《星报》驻欧洲的流动记者, 人住在巴黎,兼写关于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包括希士战争的简练的戏剧 性电讯。他偶尔写一点轻松的、但观察锐利的印象记,内容是瑞士滑雪、西班牙斗 牛和德国战后生活。他早期新闻工作的训练,加上天生爱好简洁,已经成了一种风 格,他现在写的电报——浓缩、紧凑——使这种风格更为有力。

在此同时,他写,写诗,想找一个出版商发表他一篇东西,但(自一九一 八年以来)一直没有找到。一九二二年迅速地发生一连串,加速了他的希望, 接着他又感到失望。他凭舍伍德·安徒森的一封介绍信,带着他的作品去见葛屈露 德·斯泰因,她在弗勒吕斯路的沙龙是依兹拉·庞德、詹姆斯·乔衰斯和福德.麦多克 斯·福德等侨居国外的人的艺术中心。斯泰因喜欢这个年轻人,他派头简直象大陆 上的人,一双眼睛“好奇得有感情”,她鼓励他当作家,不过劝他应该完全放弃新 闻记者的工作,把散文修改得更加精练一些:“这里描写很多,又写得不十分好。 从头来起,写得集中一些。”庞德也喜欢这位新到的作家,同他一起散步,拳击, 鼓励他继续写诗。五月份和六月份,海明威头一次公开发表作品——一篇只有两页 的讽剌性寓言《神妙的姿势》和一首只有四行的诗《最后》,这首诗是补白,填补 威廉·福克纳六节诗留下的空白。一家新奥尔良的杂志《两面派》把这两篇作品都 发表了,他这番运气,又是靠舍伍德·安徒森帮的忙。

灾难发生在一九二二年末他参加洛桑和平会议的时候。他约定叫哈德莱带一只 手提箱去迎他,哈德莱几乎把他所有的手稿都装在这只箱里(少部分邮寄)。在巴 黎的里昂车站,她把手提箱放在车箱里,未加提防,过了一会儿回来,发现箱子不 见了。几年以后,海明威给卡洛斯·倍克尔的信中说道:这件事使他痛苦万分,他 “恨不得去做外科手术,免得去想它。”海明威没有办法,只好重起炉灶,这回获 得惊人的成功。一九二三年,他几篇作品被刊物用。哈丽特·蒙罗在《诗歌》( 一九二四年一月号)上发表他站首短诗;玛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评论》 (一九二三年四月)上发表了他六个短篇(共十八个短篇,原拟于次年一月发表, 总题为《在我们的时代里》;一九二三年夏天,罗伯特·麦卡门发表海明威第一部 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诗》(三篇故事是《在密执安》、《我的老头子》和《不合时宜》)。

虽然前途好象有把握,路上却有现实的障碍。哈德莱怀孕了,两夫妇几乎没有 钱。他们同意回多伦多住两年,挣够了钱再到巴黎来,到那时候他可以致力于写作 。他们在一九二三年八月离开巴黎。约翰·哈德莱(“勃姆比”)·海明威生在十月 ,但到了一九二四年一月,海明威夫妇已经回到巴黎和蒙巴那斯,安居在戴尚圣母 院的一套公寓房子里。海明威走向成功的步子又耽误了,因为他得拿出一部分时间 来干活养家。他不去过蒙马特尔区的游堕生活,吃不饱肚子,这在《流动宴会》里 都有记载,但他坚持写作。正如斯泰因所观察的,“他十分认真地写作,想当作家 。”

突破是在一九二五年——也许是靠两位有影响的支持者帮忙。司各特·菲兹杰 拉德还没有认识海明威的时候,艾德蒙·威尔逊已经给他看过海明威的作品,菲兹 杰拉德印象很深,并催促斯克利布纳公司的麦克斯威尔·珀金斯去约稿。珀金斯写 了信,但因为误和邮递方面的错误晚到了十天,海明威已经接受了安徒森的出版者 波尼和利夫赖特公司二百元的预支稿酬,出版他的短篇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其中包括同名集子中发表的早期的速写,还接受出版公司对于他下两本书的权限 。

从经济收入上说,《在我们的时候里》是失败的,下一本书,即讽刺模拟安徒 森作品的《春潮》,也是失败的,但是海明威引起艾伦·泰特、保尔·罗孙匪尔德和 路易斯·克罗纳伯格等美国重要评论家的注意,他们都认为海明威是美国文坛新出现的声音。然而,又是菲兹 杰拉德对海明威的才能讲得最有说服力。菲兹杰拉德在《如何浪费材料——评我的 同代人》一文中,攻击那些已取得稳固地位的作家——尤其是亨·路·门肯和安徒 森——认为他们“强调发掘美国的‘意义’”,是“不真诚的,因为他们自己身上 并没有这种需要。”菲兹杰拉德说,侨居国外的人倒是有这份好处,能够为自己形 成一种“不会败坏的风格”,表现净化了的热烈感情。菲兹杰拉德以海明威和《在 我们时代里》为主要的例子,说明这位作家“具有新的气质”,而且具有上述两个 方面的特点。菲兹杰拉德的文章发表在五月,五个月以后,海明威证实了菲兹杰拉 德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

一九二六年十月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了《太阳照样升起》,不到三十岁的海明 威成了有定评的文学家。作为一位作家第一部长篇,销路不错,也博得了好评 。海明威晚年在《流动宴会》这部书回忆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间的生活情景时, 追忆当时的梦想,刻苦的训练和灾难。梦想是牧歌式的:对哈德莱纯洁的爱,巴黎 和伏拉尔勃等美好的去处,友人的情谊。刻苦的训练——把自己写为一个挨饿的人 ,渴望成功心切,无情地律己,同时也为了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灾难是随成功接踵而至的梦魔般的现实,它粉碎了梦想,破坏了训练,只剩下了欲望,放纵和失望 。海明威写这本书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痛可能加剧老年人怀旧的甜蜜和痉 。然而,在某个意义讲,也说明海明威终于明白他早年在巴黎的时代,正是他作为 一个人与作为一个艺术家最为融合的年代。他发表了《在我们的时代里》、《太阳 照样升起》,尤其是一九二九年发表了《永别了,武器》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足够 的经历,形成他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极能表现这种看法的文体风格。虽然他艺术上 的发展还没有结束,但是他后来写的东西至多是技巧更为精致,更有光彩,把他已 经写过的主题加以变化罢了。

他此后二、三十年的戏所以能够唱得下去——除了一系列近乎的轶事之外 ——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于海明威相当灵活地使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适应时热变 化的要求。他个人在群众中有魅力,正是这个原因——不管是叫“爸爸”这个慈祥 的绰号,也不管是叫“冠军”这个好斗的称呼。然而,更吸引人是内心的戏剧性变 化。当他的名声由细流汇成潮流的时候,他的感觉能力好象在水槽里打滚。在早期 作品中,恐惧与美感密切得难解难分:他们只能通过极为含蓄的感觉传达出来。艺 术家驾驭了人的形象。在后期作品中,受压抑感情的细微之处常常写得过火,几乎 成了感情的嘲弄。内心戏剧性的力量正在于此。因为,海明威仿佛要想称补艺术上 的失败,在生活上作出过度的反应。他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仍然反映出他关心悲剧 性的经验,迫切需要对抗含有敌意的世界,肯定他的自我形象。但是,由于英雄的 气概太显眼、太坚决,人物的行动写得过分明显。因此落到滑稽、令人窘迫、甚至 常常令人厌烦的地步。如果说他在二十年代是在艺术上探险,那么到了三、四十年 代这个艺术家本人成了冒险家。他对人生的看法没有改变,只是艺术的工夫松驰了 。

在《太阳照样升起》出版、《永别了,武器》未出版之间,海明威同洽德莱离 了婚,与当过《时尚》时装式样编辑的保琳·帕发费结婚,他们回到美国,定居在 基维斯岛,一九二七年海明威完成并发表了第二部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 。一九年,他写《永别了,武器》初稿的时候,保琳生下他们第一个孩子(她 一共生了两个儿子);他修改初稿时,得知消息:他父亲得了糖尿病,又因经济困 难***,用的是他自己父亲内战时用过的。二十年以后,海明威在插图本《永 别了,武器》的序言中回忆道:“那一年有好地时光和坏的时光,”但又说他当时 “生活在书里”,“比我任何时候都愉快。”

三十年代早期,他经济富裕,婚姻美满,到处冒险。这些年里,他到怀俄明和 蒙大拿打野鸭,打麋子,到非洲猎大动物,登上定制的“皮拉尔”号游艇到基维斯 岛和别米尼岛外。这些年头正值大萧条时期。国家因经济危机弄得情绪低落, 但海明威却更象一个狂热的童子军。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间,他给《老爷》杂志 写了二十三篇生动但没有多大价值的文章,描写和,这给大萧条期间城市 中的受害者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他们在海明威粗狂妄的面容和强壮的身躯上看 到背运时期一位英雄的面貌;他含蓄的散文、精练的对话表现了典型的“重压下的 优美风度”。他这些年来发表的两部非的作品加强了这个形象。一部是《午后 之死》(1932),称颂斗牛的仪式,一部是《非洲的青山》(1935),描 写一次旅行,预演人与野兽的悲剧,但几乎声嘶力竭地歌颂人类勇气的尊严。

三十年代早期,海明威相对地说写得比较少。二十年代,海明威发表了两 部,三十五个短篇,一部谐模作品,一些诗,外加相当数量的通讯报道。他三 十年代前半期产生的主要作品是《胜者无所得》(1933),一个短篇集, 收入十四个短篇。一九三六年,他发表了他最好的短篇之一《乞力马扎罗 的雪》,主人公是一个作家,因写不出“他该写”的作品而奚落自己。

从一九三七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艺术家海明威还是当他的冒险家,只是 改变了装束。从《有的和没有的》(1937)中亨·利·摩根的话——“一个人 不行……他好的干不出事”——开始,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牺牲了他们的私事,转 向世界危机所引起的集体的责任。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大萧条与西班牙内战粉碎了 海明威的信念:他长期以来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地真诚地写人”,“谁要 是把政治当作出路,谁就在骗人。”左翼批评家一向嘲笑他们心目中的海明威耽乐 的孤立主义,现在欢迎他的转变。其实,海明威在他的创作里并没有向左转, 他的人物走的是老路——冒险,孤独,结果是死胡同。他们重新进入世界,因为民 主可能比***好些,但他们虽然同人民混在一起,但不是人民的一员。海明威也 是如此。不管他参加什么战争,统统成了他的战争,他打仗一如既往,有他自己的 条件,自己的理由。

一九三七初海明威去到西班牙。官方名义是北极美报业联盟记者,他却不是不 篇不倚的旁观者。他借债为忠于共和的部队买救护军,在美国第二届全国作家 会议上发言攻击***主义,协助拍摄亲共和的影片《西班牙大地》(193 8),发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长戏《第五纵队》,描写这场冲突。一九三九年他在哈 瓦那郊区“了望农场”购买了一份地产,就在地产山顶的房子里,创作关于*** 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丧钟为谁而鸣》。

出版几天后,保琳·帕发弗以“遗弃”为理由同他离婚。一个星期之内, 海明威娶第三个妻子玛瑟·盖尔荷恩,她是圣路易市人,家、记者,他们共同 生活了五年,婚后头两年,他们去中国当战地记者,海明威为现已停刊的纽约报纸 《下午报》撰写报道。海明威在这些报道中认为:日本、英国与美国之间不大会爆 发战争,但不是不可能发生。他有预见,指出如果日本进攻美国在太平洋或东南亚 的基地,那么战争不可避免。

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他被《柯里厄》杂志作为没有军籍记者派往巴顿将 写的第三军为止这段时间内,海明威驾驭“皮拉尔号”——由出钱配上通讯与 爆破设施——巡逻海上,成了一艘伪装的反潜艇的兵舰。虽然“皮拉尔号”没有遇 上潜水艇(如果遇上,海明威准备命令自己在指挥塔上扔手榴弹和),海明 威的报告可能帮助了海军侦察到一些潜水艇的方位并把它们炸沉,海明威因这些功 绩得到表彰。一九四四年海明威在英国同空军协作,几次坐飞机参加战斗,没 有受伤,但在伦敦一次灯火管制时汽车失事,他头部与膝部受伤。几家报纸登出他 的讣告,但不久,在联军登陆那一天,在诺曼底的福克斯·格林海滩上海明威观看 了几分钟战斗才回到船上。

他虽然名义上属于巴顿将军的军队,却同第一军第四步兵师一起行动,参加解 放巴黎的战斗和凸地战役。他描述自己大胆勇敢未免夸大或者歪曲,但他的行动确 是更象战士,不大象记者。他在巴黎效外一个哨所负责巡逻与查问很有成效,为莱 克勒克将军部队的前进收集情报。德军反攻期间,他在休特曼森林地带冒着很大的 生命危险用短武器参加激烈的战斗。军人对他的印象比新闻界同业对他的印象更好 。他的同行生气也许是因为他态度傲慢,也许是因为他过份渲染他个人如何率领一 支游击队组成的小部队解放旅游者俱乐部,解放里兹饭店。一群记者控告海明威违 反日内瓦会议关于战地记者不得参与战斗的规定。海明威出庭,经过短短的审问免 于判罪,后来还得了铜质星章。

战争结束时,海明威四十六岁,他给自己画的饱经战患而又不屈不挠的老兵形 象已经不是铅笔勾勒的素描,而是油彩阴沉的全身像了。还有什么呢?海明威通过 言论与行动说明自己在生活与艺术方面都要来一个新的开端。他在战争的年代里, 只发表了为《下午报》写的关于中日战争的报道,还有为《柯里厄》撰写的、从欧 洲战区拍回的电讯。现在他笼统声称正在写一部作品,一部关于“陆地、海洋和天 空”的长篇。海明威仿佛要加强他的新生感觉似的,在一九四五年末同玛瑟· 盖尔荷恩离婚,并于一九四六年三月回到了“了望农场”,随同他回去的是他第四 个、也是最后一个妻子玛丽·威尔什,又是一位记者,明尼苏达州人。

一九四O年以后海明威一次发表了长篇《过河入林》(1950),并不 是读者所期望的重头作品。一年前他险些死于丹毒。实际起因是尘土进了眼睛,揉 后眼睛发炎,可是海明威夸大这件小事,说他在附近打野鸭子时的一点 软塞进了眼睛。他住院时决定写这部规模较小的作品。客观情况改变不了批评界的 意见,这部作品受到难听的攻击。较温和的批评家说它“情绪厌倦”,相信海明威 尚有潜力;绝大多数批评家粗暴地攻击它是顾影自怜的自我仿作。在理查德·康特 威尔上校身上,海明威自传性质的形象很突出,唠叨他无法规避的主题——死亡、 孤独、爱情和勇敢——这是他四十年代经验的具体化。此后,他不断深入到过去经 验里去,仿佛怀旧能补偿艺术上的无能。他从艺术家权充探险家又一次变为追求艺 术的冒险家,这个循环过程也就接近结束了。

他先是回到三十年代,打猎和的冒险的年代。一九五三年,他与玛丽去非 洲作旅行。他已是满身伤痕,这一次又遇到飞机连续出事,险些丧命。第一次 失事,玛丽断了两根胁骨,海明威肝部与腰部震裂,下脊椎骨受到重伤;第二天, 飞机再次失事,海明威一生受了十几次脑震荡,这是最严重的一次(机舱着火,门 被夹住,海明威用头把门撞开),外加内伤。虽然他开始倒运,不过还算,在 内罗毕医院养伤时居然能读到关于自己的讣告。他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描述他在非 洲的经历,但发表在《展望》杂志上的只是连续性的两段二流水平的新闻报道。

的收获在些。十五年前他在《老爷》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一个古巴渔夫 的通讯,现在根据这个素材写了《老人与海》(1952),补回他在文学上的损 失。同时,他得到普立彻奖金,一九五四年他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可能也是《老人 与海》帮的忙。这时,他更加使劲地排除通往过去的顽固的障碍物,走向二十年代 ,那时候他堂到过描写斗牛士安东尼·奥多涅斯与路易斯·多明奎之间的竞争写进 另一部《午后之死》里去。成果又是两段连续性的报道,叫做《危险的夏天》,发 表在《生活》杂志上(原稿其余部分从未发表过),也写得苍白无力,读来乏味。

再就是巴黎了,二十年代早期他学艺的巴黎。海明威还没有从西班牙回来的时 候,就在当年写下的一大箱札记中搜索,他用回力球的术语对他妻子说,他打算“ 反拍写传记,回忆的传记。”海明威夫妇回到古巴后,对菲德尔·卡德特罗获得胜 利后的形势把握不住,就离开“了望农场”,迁居到爱达荷州克特钦的大型别墅, 海明威在那里加工修改札记。他去世后,玛丽·海明威在他房间里的一只蓝箱子里 发现这份打字稿。她在《***》的一篇文章里说:“他一定认为这本书已经完 稿,只待编辑加工。”一九年,此书出版,题为《流动宴会》。

一九六O年,海明威想写作的热情一定使他极为痛苦。他在生理上大为衰弱, 高大的身躯萎缩下来了,面容憔悴,忍着痛苦。他住在梅约疗养院时,诊断结果不 妙:高血压,可能还有糖悄病(此病曾经折磨过他父亲),而且铁质代谢紊乱,这 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危及主要器官。心理上,他更糟糕,几乎说不清楚话,焦虑, 抑忧症很严重——赛摩·贝茨基与莱斯里·菲德勒一九六O年十一月拜访过他,想 请他到蒙大拿大学去做演讲,事后写道他象个“没有主意的小学生”。一九六一年 春天,他进行了二十五次电疗来减轻抑忧症。他在梅约疗养院住了一个月,刚刚回 到克特欠不久,在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早晨,他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的枪口放在 嘴角,两个板机一齐扣动。

在《海流中的岛屿》里,海明威的受了伤、可能要死去的主人公说:“别操心 、老兄……你一辈子走的就是这条路。”当然,海明威在生活和艺术方面的探险满 是死亡的诱惑。但应当记住,海明威对于生活也同样执着。他在《流动宴会》结束 部分写到巴黎时打过一个比方,这个比方既适用于他自己,也适用于他书中人物的 生活:“巴黎总是值得一去,你带去什么东西,总会有报偿。”

老人与海的作者简介

日本现代文学的开始,是以无产阶级文学为先导的。最初,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苏文学的影响,留学法国归来的小牧近江(1894~18)同金子洋文(1894~1985)于1921年创刊《播种人》杂志,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在此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主要有有岛武郎(1878~1923)、江口涣(1887~15)、平林初之辅(1892~1931)等。

《播种人》的创刊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诞生的标志,因为它自觉选定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小牧近江在《艺术上的国际主义与世界主义》一文中,主张要发展建立在国际主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艺术。平林初之辅在《文艺运动和工人运动》一文中则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首先是无产阶级运动,其次才是文艺运动”。他们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阶级性。这些理论建树,对以后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923年11月,关东大地震的“天灾人祸”迫使《播种人》停刊。1924年6月,青野季吉(1890~1961)、平林初之辅、小牧近江、金子洋文、前田河广一郎(1888~1957)等13名《播种人》同人,又创办了宣传无产阶级文动的《文艺战线》。文艺理论家青野季吉发表了著名的《“调查了”的艺术》(1925)一文,提倡“有意识、有目标地去调查现实,由此而产生出思想”。在这种理论引导下,一批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纷纷问世。叶山嘉树(1894~1945)的《卖*妇》(1925)、黑岛传治(1898~1943)的《二分铜币》(1926)、里村欣三(1902~1945)的《苦力头的表情》(1926)等。

1925年11月,以《文艺战线》的同人为主,成立了无产阶级文动的统一战线组织“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第二年,青野季吉的评论文章《自然生长和目的意识》(1926)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动性质不同,前者是“自然生长起来的”,不是运动,只有在阶级意识的启发下,才可能形成运动,“无产阶级文动就是文学领域灌输目的意识的运动”。青野季吉的“目的意识论”给日本无产阶级文动的发展带来了转折。

以青野季吉的《自然生长和目的意识》一文为契机,“文艺联盟”内部出现了论争和裂痕,最后导致了无产阶级文学内部公开分裂成“劳农艺术家联盟”、“无产阶级艺术联盟”和“前卫艺术家同盟”。1928年3月25日,对***表示支持的文学艺术家终于成立了“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从此,“纳普”成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动的领导者,为无产阶级文学的成长壮大做出了贡献。1934年,“纳普”被迫解散,无产阶级文学遭到全面扼杀。但是,小林多喜二(1903~1933)、德永直(1899~1958)、中野重治(1902~19)、宫本百合子(1899~1951)、佐多稻子(1904~)、村山知义(1901~17)等一批无产阶级作家,以自己不朽的创作,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推向高峰。

德永直是“纳普”时期最重要的无产阶级作家之一。她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便去印刷厂当学徒、1922年进入东京博文馆印刷厂当排字工,并先后发表了《无产者之恋》、《马》、《多余的人》等短篇。其间,他参加了出版行业工会的组织工作。1926年,他参加领导了印刷厂工人长达2个月的大***。***失败后被厂方开除。1929年,他在纳普的机关刊物《战旗》上发表了取材于这次***的长篇《没有太阳的街》。这部真实地记录了那些生活在两山之间太阳难以照射到的人们的悲惨生活。将参加***的工人及其家属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争取生存权利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组织***及***工人与各方面的矛盾等,一览无余地展现给人们。因此,尽管在艺术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但是它的问世还是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并得到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德国、苏联等国相继翻译出版,中国在30年代也翻译了这部。

1923年关东大地震,致使不少文学杂志停刊,也为不少的作家提供了崭新的题材机遇。在1924年,主要作家横光利一(1898~1947)、川端康成(1899~12)、片冈铁兵(1894~1944)等14名年轻的同人作家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当时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1878~1935)在读了《文艺时代》创刊号后,发表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1924)的专论,对该派作家感觉之“新”进行了肯定。于是,新感觉派由此得名。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立体派、未来派等先锋艺术风格的影响,企图以新感觉、新认识、新表现来革新文学。由于新感觉派作家多为文学新人,创作倾向处于变化时期,再加上当时无产阶级文动是主潮,因此,新感觉派艺术生命很短暂,它随着《文艺时代》1927年停刊而完全解体。但是该派中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还是为文学史留下不少风格独具的作品。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早年就喜好文学,曾积极向《文章世界》投稿。并同早稻田大学校友创办同人杂志《街》、《塔》。其早期作品多取材于自己的家庭,如《姐弟》(1917)、《能够悲痛的时候》(1921)等。1923年,他成为《文艺春秋》杂志的同人,同年发表中篇《太阳》和短篇《苍蝇》,在文坛引起很大反响。这两部已充分显示出新感觉派的艺术特色。《太阳》用福楼拜历史《萨朗波》日译本的直译式文体,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着意表现为争夺美女而进行殊死决斗的强烈色彩,以及女主人公卑弥呼凭借美貌,努力改变被掠夺、遭欺侮的命运,最后登上犹如太阳一般光耀的王位这一过程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新鲜的语言勾画出动态形象,造成新奇的视觉效果,以表达对命运、人生、之间关系的特殊理解。

《苍蝇》也是如此,马车驭手因喜欢吃豆包而导致了豆包满腹后产生瞌睡,最后马车坠入深谷。从一只大眼睛的苍蝇的视角描写人惨死的悲剧,以表现偶然对人生的制约力。

1929年底,一些在文学上或思想上与无产阶级文学持不同观点的作家组成了“十三人俱乐部”。1930年4月,在“十三人俱乐部”的基础上又组成“艺术派”作家的团体“新兴俱乐部”,一些非主流派作家也加入了这一团体。这些被称为“新兴艺术派”的作家中,不少人露骨地描写都市享乐的物质生活,低级庸俗。如龙胆寺雄(1901~)的《放浪时代》(1928)、浅原六郎(1895~17)的《都市点描派》等。由于这派一些作家迎合商业出版的需要,艺术审美趣味浅薄,所以,不到一年,新兴艺术派实际上就从文坛上消失了。但这种派别的作家也有一些佳作问世,如井伏鳟二(1898~)的《鲵鱼》(1929)和《夜深梅》(1930),堀长雄(1904~1953)的《圣家族》(1930)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些新老作家写了不少属于纯文学性质的作品,一时间文坛又相对繁荣起来。如德田秋声(1871~1943)的《伪装人物》、永井荷风(1879~1959)的《墨东绮谭》(1937)、谷崎润一郎(1889~1965)的《春琴抄》(1933)、岛崎藤村(1872~1943)的《黎明前》(1929~1935)、志贺直哉(1883~11)的《暗行夜路》(1937)、伊藤整(1905~1969)的《幽鬼街》(1937)等。

1933年以后,日本文坛称之为“文艺复兴”的一段美好时光很快就过去了,被“日本浪漫派”和“国策文学”等宣扬“日本精神”、“民族主义”的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文学所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文坛上各类文学刊物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复刊或创刊,为战后文学繁荣准备了条件。最先发表作品的,多是那些在文坛上久负盛名的作家。如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1946)、永井荷风的《***》(1946)、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上卷,1946)等。

除老作家纷纷复出以外,一批年轻作家也以各异的创作方法表现战争与战后的现实。其中以自虐的姿态表现对二战后现实的批判精神的所谓“无赖派”,又被称为“新戏作派”,因他们自嘲的态度、戏谑的手法与明治时期“戏作派”文学一脉相承而得名。著名作家作品主要有坂口安吾(1906~1955)的《***》(1946)、太宰治(1909~1948)的《斜阳》(1947)、石川淳(1899~)的《黄金传说》(1946)等等。这些作品以主动堕落的态度批判已有的政治观和道德观,反映了战后人们企图寻找新的精神出路的一种思潮。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后的日本文学中,由曾参加无产阶级文动的作家、评论家组成的新日本文学会的活动。其中最令人注目的作家是宫本百合子,她将在战争中积聚的愤怒、痛苦、以及解放感、期待感统统融于她的创作中。著名作品《播州平原》(1946~1947)、《风知草》(1946)、《两个庭院》(1947)、《路标》(1947)等,将她个人对战争实质的认识及自己的成长道路和日共的工作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其他如德永直的自传体《妻呵,安息吧!》(1946)、佐多稻子的《我的东京地图》(1946)、中野重治的《五勺酒》(1947)等。这些作品大多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表现对战争、对***制的反感和揭示时代的变迁。

在“近代文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后派”最能代表二战后日本文学的走向。《近代文学》杂志创刊于1946年1月,最初的同人是原属于新日本文学会的7位评论家和作家,后因与新日本文学会的主要成员的社会观、文学观有分歧,形成要求发挥文学主体性、确立现代的自我等新的文学观念,人称“近代文学派”。在其理论影响下,战后一批日本文学的生力军又成为《近代文学》杂志的同人,终于以“战后派”的姿态给予战后新文学以巨大影响。著名作家主要有野间宏(1915~1991)、椎名麟三(1911~13)、梅崎春生(1915~1965)、武田泰淳(1912~16)、中村真一郎(1918~)、埴谷雄高(1910~)等。

野间宏是战后派作家中第一个引起文坛注目的作家。二战后,他的短篇《阴暗的图画》自1946年4月~10月在《黄峰》杂志上连载,为他赢得很大声誉,大家公认问世宣告了战后派文学的诞生。以主人公回忆的形式,用意识流写法,描写“七七事变”前后京都大学几个学生参加进步活动而被捕惨死狱中的故事,表现了革命与个人追求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罪恶;此后,野间宏连续发表了《两个肉体》(1946)、《脸上的红月亮》(1947)、《崩溃感觉》(1948)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出面对战争,由于本能和自私,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与困惑。1952年,他发表了代表作,反战反军国主义的长篇《真空地带》。作品描写一个普通士兵受到的诬陷与迫害,揭露了***军队非人性等黑暗、丑恶的现实;尖锐指出日本军队就是扼杀一切生命的真空地带,敢于坚持正义的人在那里都要受到灭绝人性的摧残。

二战后,日本文坛还出现了一批艺术性较高、介于纯文学与通俗之间的“中间”。比较著名的中间作家有井上靖(1907~1991)、石川达三(1905~1985)、丹羽文雄(1904~)等。井上靖曾在大学专攻美学,写过诗、剧本、,长期担任编辑工作。他大器晚成,因《斗牛》(1949)获1950年芥川奖,确立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继后,他又发表了《》(1949)、《一个伪作家的生涯》(1951)、《冰壁》(1956)等一批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上乘之作。如,《冰壁》以诗情画意般的描述,将歌颂登山运动员高洁的情操,上升为歌颂人际间纯洁的爱和信任的高度。这在战后的纷乱世界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商业社会里,都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20世纪50年代,日本文坛崛起了一批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作家。这是相对于野间宏等早期战后派作家而言,并无十分明确的界定,主要是表明他们受到文坛承认要晚些时间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著名作家主要有三岛由纪夫(1925~10)、大冈升平(1909~1988)、安部公房(1924~)、掘田善卫(1918~)等。他们的作品从关心个人的存在逐渐转向关心社会,表现出各自非常显明的创作个性和文学发展道路。三岛由纪夫以《面的告白》(1949)发表登上文坛,后又发表《潮骚》(1954)和《金阁寺》(1956)等。《金阁寺》是他的代表作,主要表现形成于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人们的变态性格与变态心理。男主人公沟口患有严重的口吃症,这造成他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终于,他在恶德畸形发展之后将美的象征金阁寺烧毁了,领略到瞬间的***与辉煌。这部充分表现了作者颓废的文学观和美学观。

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日本基本走出战败的阴影,而迈向安定和繁荣的道路之时,文坛上出现了“第二新人派”作家。这些作家一般比战后派作家要年轻。他们一改战后派作家创作的实验性、抽象性等特点,着重描写对日常生活的感觉。文体近于私传统,但本质上有区别。因为他们只是借助“私”的形式构筑他们的文学大厦。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有小岛信夫(1915~)的《美国学校》(1954)、安冈章太郎(1920~)的《海边景色》(1959)、远藤周作(1923~)的《海和毒药》(1957)、吉行淳之介(1924~)的《骤雨》(1954)、庄野润三(1921~)的《游泳池旁小景》(1954)等等。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文化进入多元化时期。文学的多元性使日本战后出生的一批作家以表现西方文明濒临崩溃、文化转型期的青年一代的心态和现代所关注的与问题为主。如三浦哲郎(1931~)的获奖作品《在白夜里旅行的人们》(1985)、开高健(1930~1989)的《夏天的昏暗》(12)、井上光晴(1926~)的《心灵善良的叛逆者》(1969~13)、大江健三郎(1935~)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和《个人的体验》(1964)等等。

海明威简介

(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美国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他的早期长篇《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老人与海》 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欧纳斯特·密勒·海明威生于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家六个孩子,他是第二个。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童年似乎没有创伤。中学是一九一七届的,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全面发展(游泳、足球、射击,还偷偷地到当地体育馆去学拳击),参加辩论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写短篇(已经初具日后成熟的风格的苗头),写诗。他有时中途搭别人的车,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猎区打鹭鸟,事后躲藏起来,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评家认为,海明威离家出游说明他童年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别外一些批评家看来,则象征他早年反判像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

他父亲与母亲的兴趣一定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他身上相克的反应和某种敌对性。姐姐玛茜琳尼·山福德大他两年,但同海明威一起长大,说他父母亲“互相笃爱”,但承认他们“常常相互感到厌烦”。他母亲格雷丝·霍尔·海明威是公理教会信徒,宗教观念强(她给四个女儿取了圣徒的名字),但也是一位有艺术修养的女人,她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组织的文化沙龙。他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心的、有训练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引起他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奥杰布华族印第安人居住地去;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他们关系密切,虽然他父亲严于律己,甚至比海明威太太更严格,更具有清教精神。

他双亲各自对他的影响至少粗粗看去是清楚的。他对户外活动的爱好,作为运动员的训练和勇敢,从来没有减退过。他喜欢音乐(虽然讨厌学大提琴)和美术,也一如既往。他珍爱巴哈和莫扎尔特,说他从“研究和声学与对位法”之中学到写作方法;又说“我从画家身上学到的东西同从作家身上学到的东西一样”。从海明威在像树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现有的材料看来,没有一点能说明他日后不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然而,我们看一看这位自传性异常突出的作家的创作,就发现那些以涅克 ·阿丹姆斯为主人公的、关于那一段时间的故事(《印第安帐篷》、《医生与医生妻子》、《某件事情的结束》、《三天大风》、《战斗者》与《者》),写的却是暴力与恐惧、混乱与失望的主题——还有孤独;他的同学指了,孤独与多才多艺是海明威当年最突出之点。

他毕业前两个月,美国参战。卡洛斯· 倍克尔写道:“他面临的几条路是上大学、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选择工作。他左眼有毛病,不适宜去打仗。一九一七年十月,他开始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之一。六个月之中,他访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者G·G·威灵顿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海明威在《星报》头一次知道,文体象生活一样必须经过训练。《星报》有名的风格要求单上印道:“用短句”,“头一段要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下面说,不要反面说。”海明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学会把写新闻的规则化成文学的原则。

但是,战争的吸引力对海明威越来越大,他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后半月开始这场探险。头两个月,他志愿在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前线只呆了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最后一在的下半夜,海明威在意大利东北部皮亚维河边的福萨尔达村,为意大利士兵分发巧克力的时候,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他旁边的一个士兵打死了,就在他前面的另一个士兵受了重伤。他拖着伤兵到后面去的时候,又被机关枪打中了膝部;他们到达掩护所的时候,伤兵已经死去。海明威腿上身上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了出来。他受伤的时候,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上星期。

五十年代早期,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摧残海明威身体的那次炸裂也渗透他脑子里去了,而且影响更长、更深远。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失眠,黑夜里整夜睡不着觉。五年之后,海明威和他妻子住在巴黎,他不开灯仍然睡不着。在他的作品中,失眼的人处处出现。《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柏尼斯,《永别了,武器》中的弗瑞德里克·亨利,涅克·阿丹姆斯,《赌徒、修女和无线电》中的弗莱才先生,《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利和《清洁、明亮的地方》中的老年待者,都患失眠症,害怕黑夜。

那个年老的待者说:“这毕竟只是失眠。有这病的人一定不少。”失眠是那种痛苦的并发症的症状,海明威、他的主人公和(“有这病的人一定不少”)他的同胞都受到折磨。菲利普·扬对海明威的个性作了出色的、合乎情理的心理学分析,提出一个论点,说他这次创伤民引起的情绪,非他理性所能控制。海明威晚年反复地、着了魔似地搜索这类似的经验,来驱除那种精神创伤;如果办不到,他就不断地通过创作而浊思考来再现这个,为的是控制它所激起的忧虑。

扬明智地指出,海明威最终关心的是艺术,而不是创伤。然而,在局部范围内,扬的个性学说可以把海明威的为人与他的作品统一起来。而且,对于海明威观察战争,对于这位艺术家,这种学说赋予特殊的意义。《永别了,武器》和一些短篇出色地描述了战争在社会、感情和道德方面的含义,然而,使他的战争经验“难能可贵”的不止是这番描述:它在他心灵上锻铸出他对人的命运的看法,这几乎影响他所有的作品。迫击炮的碎弹片成了残酷世界破坏力量的比喻,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成了寻求生存道路、受伤的人类的象征。他已经差不多准备好,可以把那种生活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了。

他取得红色英勇勋章之后的五年内,缓慢地却是目的地为写作生涯而努力。橡树园热情欢迎它的英雄归来,但是海明威的父母亲——尤其是他的母亲——感到厌烦,因为这个年轻的除了写作别无雄心,又极为乐意接受家庭的供养。有一度他为多伦多《每日星报》和《星报周刊》写特写。他姐姐玛茜琳尼写道,他刚过完二十一岁生日,他母亲提出最后通牒: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海明威搬了出去,到芝加哥当了一年《合作》的编辑,这是一份宣传合作投资的机关报。那年冬天,他认识了他在文学界头一位重要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并且通过安徒森,认识了“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员。同时他认识并爱上了哈德莱·理查孙,她是一位漂亮的红发女郎,比他大八岁。1921年九月,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在家里的乡间别墅度蜜月,接着去多伦多,当了几个月的特写记者。

但是,他真心需要的是欧洲,是有空间的时间进行写作。海明威夫妇决心接受一个驻国外***记者的工作。此后两年,海明威成了《星报》驻欧洲的流动记者,人住在巴黎,兼写关于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包括希士战争的简练的戏剧性电讯。他偶尔写一点轻松的、但观察锐利的印象记,内容是瑞士滑雪、西班牙斗牛和德国战后生活。他早期新闻工作的训练,加上天生爱好简洁,已经成了一种风格,他现在写的电报——浓缩、紧凑——使这种风格更为有力。

在此同时,他写,写诗,想找一个出版商发表他一篇东西,但(自一九一八年以来)一直没有找到。一九二二年迅速地发生一连串,加速了他的希望,接着他又感到失望。他凭舍伍德·安徒森的一封介绍信,带着他的作品去见葛屈露德·斯泰因,她在弗勒吕斯路的沙龙是依兹拉·庞德、詹姆斯·乔衰斯和福德.麦多克斯·福德等侨居国外的人的艺术中心。斯泰因喜欢这个年轻人,他派头简直象大陆上的人,一双眼睛“好奇得有感情”,她鼓励他当作家,不过劝他应该完全放弃新闻记者的工作,把散文修改得更加精练一些:“这里描写很多,又写得不十分好。从头来起,写得集中一些。”庞德也喜欢这位新到的作家,同他一起散步,拳击,鼓励他继续写诗。五月份和六月份,海明威头一次公开发表作品——一篇只有两页的讽剌性寓言《神妙的姿势》和一首只有四行的诗《最后》,这首诗是补白,填补威廉·福克纳六节诗留下的空白。一家新奥尔良的杂志《两面派》把这两篇作品都发表了,他这番运气,又是靠舍伍德·安徒森帮的忙。

灾难发生在一九二二年末他参加洛桑和平会议的时候。他约定叫哈德莱带一只手提箱去迎他,哈德莱几乎把他所有的手稿都装在这只箱里(少部分邮寄)。在巴黎的里昂车站,她把手提箱放在车箱里,未加提防,过了一会儿回来,发现箱子不见了。几年以后,海明威给卡洛斯·倍克尔的信中说道:这件事使他痛苦万分,他“恨不得去做外科手术,免得去想它。”海明威没有办法,只好重起炉灶,这回获得惊人的成功。一九二三年,他几篇作品被刊物用。哈丽特·蒙罗在《诗歌》(一九二四年一月号)上发表他站首短诗;玛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评论》(一九二三年四月)上发表了他六个短篇(共十八个短篇,原拟于次年一月发表,总题为《在我们的时代里》;一九二三年夏天,罗伯特·麦卡门发表海明威第一部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诗》(三篇故事是《在密执安》、《我的老头子》和《不合时宜》)。

虽然前途好象有把握,路上却有现实的障碍。哈德莱怀孕了,两夫妇几乎没有钱。他们同意回多伦多住两年,挣够了钱再到巴黎来,到那时候他可以致力于写作。他们在一九二三年八月离开巴黎。约翰·哈德莱(“勃姆比”)·海明威生在十月,但到了一九二四年一月,海明威夫妇已经回到巴黎和蒙巴那斯,安居在戴尚圣母院的一套公寓房子里。海明威走向成功的步子又耽误了,因为他得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干活养家。他不去过蒙马特尔区的游堕生活,吃不饱肚子,这在《流动宴会》里都有记载,但他坚持写作。正如斯泰因所观察的,“他十分认真地写作,想当作家。”突破是在一九二五年——也许是靠两位有影响的支持者帮忙。司各特·菲兹杰拉德还没有认识海明威的时候,艾德蒙·威尔逊已经给他看过海明威的作品,菲兹杰拉德印象很深,并催促斯克利布纳公司的麦克斯威尔·珀金斯去约稿。珀金斯写了信,但因为误和邮递方面的错误晚到了十天,海明威已经接受了安徒森的出版者波尼和利夫赖特公司二百元的预支稿酬,出版他的短篇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其中包括同名集子中发表的早期的速写,还接受出版公司对于他下两本书的权限。

从经济收入上说,《在我们的时候里》是失败的,下一本书,即讽刺模拟安徒森作品的《春潮》,也是失败的,但是海明威引起艾伦·泰特、保尔·罗孙匪尔德和路易斯·克罗纳伯格等美国重要评论家的注意,他们都认为海明威是美国文坛新出现的声音。然而,又是菲兹杰拉德对海明威的才能讲得最有说服力。菲兹杰拉德在《如何浪费材料——评我的同代人》一文中,攻击那些已取得稳固地位的作家——尤其是亨·路·门肯和安徒森——认为他们“强调发掘美国的‘意义’”,是“不真诚的,因为他们自己身上并没有这种需要。”菲兹杰拉德说,侨居国外的人倒是有这份好处,能够为自己形成一种“不会败坏的风格”,表现净化了的热烈感情。菲兹杰拉德以海明威和《在我们时代里》为主要的例子,说明这位作家“具有新的气质”,而且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菲兹杰拉德的文章发表在五月,五个月以后,海明威证实了菲兹杰拉德的赞扬是很有道理的。

一九二六年十月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了《太阳照样升起》,不到三十岁的海明威成了有定评的文学家。作为一位作家第一部长篇,销路不错,也博得了好评。海明威晚年在《流动宴会》这部书回忆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间的生活情景时,追忆当时的梦想,刻苦的训练和灾难。梦想是牧歌式的:对哈德莱纯洁的爱,巴黎和伏拉尔勃等美好的去处,友人的情谊。刻苦的训练——把自己写为一个挨饿的人,渴望成功心切,无情地律己,同时也为了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灾难是随成功接踵而至的梦魔般的现实,它粉碎了梦想,破坏了训练,只剩下了欲望,放纵和失望。海明威写这本书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痛可能加剧老年人怀旧的甜蜜和痉。然而,在某个意义讲,也说明海明威终于明白他早年在巴黎的时代,正是他作为一个人与作为一个艺术家最为融合的年代。他发表了《在我们的时代里》、《太阳照样升起》,尤其是一九二九年发表了《永别了,武器》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足够的经历,形成他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极能表现这种看法的文体风格。虽然他艺术上的发展还没有结束,但是他后来写的东西至多是技巧更为精致,更有光彩,把他已经写过的主题加以变化罢了。

他此后二、三十年的戏所以能够唱得下去——除了一系列近乎的轶事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于海明威相当灵活地使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适应时热变化的要求。他个人在群众中有魅力,正是这个原因——不管是叫“爸爸”这个慈祥的绰号,也不管是叫“冠军”这个好斗的称呼。然而,更吸引人是内心的戏剧性变化。当他的名声由细流汇成潮流的时候,他的感觉能力好象在水槽里打滚。在早期作品中,恐惧与美感密切得难解难分:他们只能通过极为含蓄的感觉传达出来。艺术家驾驭了人的形象。在后期作品中,受压抑感情的细微之处常常写得过火,几乎成了感情的嘲弄。内心戏剧性的力量正在于此。因为,海明威仿佛要想称补艺术上的失败,在生活上作出过度的反应。他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仍然反映出他关心悲剧性的经验,迫切需要对抗含有敌意的世界,肯定他的自我形象。但是,由于英雄的气概太显眼、太坚决,人物的行动写得过分明显。因此落到滑稽、令人窘迫、甚至常常令人厌烦的地步。如果说他在二十年代是在艺术上探险,那么到了三、四十年代这个艺术家本人成了冒险家。他对人生的看法没有改变,只是艺术的工夫松驰了。

在《太阳照样升起》出版、《永别了,武器》未出版之间,海明威同洽德莱离了婚,与当过《时尚》时装式样编辑的保琳·帕发费结婚,他们回到美国,定居在基维斯岛,一九二七年海明威完成并发表了第二部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一九年,他写《永别了,武器》初稿的时候,保琳生下他们第一个孩子(她一共生了两个儿子);他修改初稿时,得知消息:他父亲得了糖尿病,又因经济困难***,用的是他自己父亲内战时用过的。二十年以后,海明威在插图本《永别了,武器》的序言中回忆道:“那一年有好地时光和坏的时光,”但又说他当时“生活在书里”,“比我任何时候都愉快。”三十年代早期,他经济富裕,婚姻美满,到处冒险。这些年里,他到怀俄明和蒙大拿打野鸭,打麋子,到非洲猎大动物,登上定制的“皮拉尔”号游艇到基维斯岛和别米尼岛外。这些年头正值大萧条时期。国家因经济危机弄得情绪低落,但海明威却更象一个狂热的童子军。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间,他给《老爷》杂志写了二十三篇生动但没有多大价值的文章,描写和,这给大萧条期间城市中的受害者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他们在海明威粗狂妄的面容和强壮的身躯上看到背运时期一位英雄的面貌;他含蓄的散文、精练的对话表现了典型的“重压下的优美风度”。他这些年来发表的两部非的作品加强了这个形象。一部是《午后之死》(1932),称颂斗牛的仪式,一部是《非洲的青山》(1935),描写一次旅行,预演人与野兽的悲剧,但几乎声嘶力竭地歌颂人类勇气的尊严。

三十年代早期,海明威相对地说写得比较少。二十年代,海明威发表了两部,三十五个短篇,一部谐模作品,一些诗,外加相当数量的通讯报道。他三十年代前半期产生的主要作品是《胜者无所得》(1933),一个短篇集,收入十四个短篇。一九三六年,他发表了他最好的短篇之一《乞力马扎罗的雪》,主人公是一个作家,因写不出“他该写”的作品而奚落自己。

从一九三七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艺术家海明威还是当他的冒险家,只是改变了装束。从《有的和没有的》(1937)中亨·利·摩根的话——“一个人不行……他好的干不出事”——开始,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牺牲了他们的私事,转向世界危机所引起的集体的责任。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大萧条与西班牙内战粉碎了海明威的信念:他长期以来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是“直接地真诚地写人”,“谁要是把政治当作出路,谁就在骗人。”左翼批评家一向嘲笑他们心目中的海明威耽乐的孤立主义,现在欢迎他的转变。其实,海明威在他的创作里并没有向左转,他的人物走的是老路——冒险,孤独,结果是死胡同。他们重新进入世界,因为民主可能比***好些,但他们虽然同人民混在一起,但不是人民的一员。海明威也是如此。不管他参加什么战争,统统成了他的战争,他打仗一如既往,有他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理由。

一九三七初海明威去到西班牙。官方名义是北极美报业联盟记者,他却不是不篇不倚的旁观者。他借债为忠于共和的部队买救护军,在美国第二届全国作家会议上发言攻击***主义,协助拍摄亲共和的影片《西班牙大地》(1938),发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长戏《第五纵队》,描写这场冲突。一九三九年他在哈瓦那郊区“了望农场”购买了一份地产,就在地产山顶的房子里,创作关于***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丧钟为谁而鸣》。

出版几天后,保琳·帕发弗以“遗弃”为理由同他离婚。一个星期之内,海明威娶第三个妻子玛瑟·盖尔荷恩,她是圣路易市人,家、记者,他们共同生活了五年,婚后头两年,他们去中国当战地记者,海明威为现已停刊的纽约报纸《下午报》撰写报道。海明威在这些报道中认为:日本、英国与美国之间不大会爆发战争,但不是不可能发生。他有预见,指出如果日本进攻美国在太平洋或东南亚的基地,那么战争不可避免。

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他被《柯里厄》杂志作为没有军籍记者派往巴顿将写的第三军为止这段时间内,海明威驾驭“皮拉尔号”——由出钱配上通讯与爆破设施——巡逻海上,成了一艘伪装的反潜艇的兵舰。虽然“皮拉尔号”没有遇上潜水艇(如果遇上,海明威准备命令自己在指挥塔上扔手榴弹和),海明威的报告可能帮助了海军侦察到一些潜水艇的方位并把它们炸沉,海明威因这些功绩得到表彰。一九四四年海明威在英国同空军协作,几次坐飞机参加战斗,没有受伤,但在伦敦一次灯火管制时汽车失事,他头部与膝部受伤。几家报纸登出他的讣告,但不久,在联军登陆那一天,在诺曼底的福克斯·格林海滩上海明威观看了几分钟战斗才回到船上。

他虽然名义上属于巴顿将军的军队,却同第一军第四步兵师一起行动,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和凸地战役。